TOP

常见麻醉风险全解析,提前了解不慌张

2025-06-02 12: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患者对麻醉风险存在诸多担忧。其实,现代麻醉技术已相当成熟,绝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性较高,但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能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手术。

首先要明确的是,麻醉风险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患者自身状况、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全身麻醉是大家最熟悉的类型,其风险往往与麻醉药物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相关。诱导期可能出现血压骤降,这是因为麻醉药物抑制了交感神经活性,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或本身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不过,麻醉医生会通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多数情况下能迅速稳定循环。

术中呕吐与误吸是全身麻醉中需警惕的风险之一。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会减弱,胃内容物可能反流至咽喉部,若误入气管,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时甚至导致窒息。为降低这种风险,医生会严格要求患者术前禁食禁水,通常成人需术前 6-8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 小时禁饮清液,儿童则根据年龄调整时间。对于急诊手术中胃未排空的患者,麻醉医生会采用快速诱导技术,在插入气管导管后建立封闭气道,有效阻止反流物进入肺部。

全身麻醉苏醒期也可能出现躁动现象,表现为患者无意识地挣扎、哭喊。这与麻醉药物残留、疼痛刺激、呼吸不畅等因素有关。年轻患者和儿童发生率相对较高,此时医护人员会加强约束保护,避免患者意外伤害,同时评估躁动原因 —— 若因疼痛引起,会追加镇痛药物;若因呼吸抑制导致缺氧,则需辅助通气改善氧合。随着药物代谢完毕,多数患者的躁动会在短时间内缓解。

局部麻醉的风险虽较全身麻醉低,但也不容忽视。局麻药毒性反应是最常见的问题,多因药物误入血管或单次剂量过大所致。当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过高时,患者可能出现口唇麻木、耳鸣、头晕等早期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心律失常。为预防这种情况,麻醉医生会严格控制局麻药的剂量,在注射时回抽确认无回血,同时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以延缓药物吸收。

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头痛、神经损伤等。头痛多因穿刺时脑脊液外漏,颅内压降低引起,发生率约为 1%-3%。患者在术后站立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一般通过卧床休息、静脉补液等措施可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需进行硬膜外血补丁治疗。神经损伤则更为罕见,多因穿刺时直接损伤神经根,或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作用所致,表现为相应区域的麻木、疼痛或肌力下降,大多数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可逐渐恢复。

此外,麻醉风险还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密切相关。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气道痉挛;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感染风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麻醉药物代谢排泄减慢,可能延长苏醒时间或加重器官负担。因此,术前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值得强调的是,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守护在患者身边,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同时,麻醉团队会与手术医生、护士密切配合,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总之,麻醉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专业的麻醉团队操作下,这些风险是可以被有效控制和预防的。患者在术前应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术中无需过度紧张,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术后若出现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安全,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王文月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麻醉科与手术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