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药物,是如何让你“沉睡”的?

2025-08-07 08: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护士轻轻将输液针刺入手臂,麻醉医生手持注射器缓缓推注药物时,你或许会好奇:这透明的液体究竟是如何让意识逐渐模糊,最终陷入无知无觉的 “沉睡” 状态?看似简单的 “睡着” 背后,藏着人体神经系统与药物分子之间一场精密的 “对话”。

我们的意识清醒,本质上依赖于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高效通讯。大脑就像一个繁忙的信息交换站,数十亿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释放化学信号(如谷氨酸、γ- 氨基丁酸等)传递信息,其中丘脑负责接收外周感官信号并上传至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则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整合信息,形成清醒的意识和痛觉感知。麻醉药物的核心作用,就是精准打断这条信息传递链。

静脉麻醉药如同快速起效的 “信使”,以丙泊酚为例,它进入血液后迅速穿透血脑屏障,与大脑中的 γ- 氨基丁酸受体结合。这种受体就像神经细胞表面的 “刹车装置”,被激活后会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仿佛给活跃的神经通讯按下了暂停键。随着药物浓度升高,丘脑向大脑皮层传递的痛觉信号被阻断,皮层神经元的同步活动被打乱,意识便会在数十秒内从清晰坠入模糊,如同灯光被逐渐调暗直至熄灭。

吸入麻醉药则像是持续生效的 “调节器”,从七氟烷到地氟烷,这些带着特殊气味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再融入血液抵达大脑。它们的作用更像是 “微调旋钮”,既能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效果,又能减弱兴奋性递质的传递,甚至直接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让神经电信号的传导变得迟缓。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方式,使得麻醉深度可以被精确控制 —— 加深时,患者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减浅时,意识又能逐步恢复,如同在不同深度的睡眠中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麻醉并非简单的 “睡着了”。自然睡眠时,大脑仍在处理部分信息,比如我们会被闹钟吵醒,而麻醉状态下,大脑对疼痛、声音等刺激的处理能力被彻底剥夺。这得益于麻醉药物对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该区域如同意识的 “开关”,一旦被药物作用,人体便会失去对内外环境的感知,进入一种可逆的 “意识消失” 状态。

不同麻醉药物的组合还能实现 “精准麻醉”。比如镇痛药(如芬太尼)主要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而镇静药(如丙泊酚)负责抑制意识,肌肉松弛药则让骨骼肌失去张力,便于手术操作。麻醉医生就像 “交响乐指挥家”,通过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和配比,让患者在无意识、无痛、肌肉松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同时维持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稳定。

当手术结束,麻醉药物会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方式逐渐离开体内,被抑制的神经系统功能也随之逐步恢复。患者可能会先恢复自主呼吸,然后慢慢睁开眼睛,对声音或指令产生反应,这个过程就像 “从深水中慢慢浮出水面”。有时术后会出现短暂的头晕、恶心,这多是药物代谢过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微影响,通常会在数小时内随着药物完全清除而消失。

随着医学的发展,麻醉药物的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现代麻醉药不仅起效快、作用时间可控,而且副作用越来越小,即使是老年患者、儿童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能在麻醉医生的精准调控下安全度过手术期。但需要注意的是,麻醉前的严格评估(如告知过敏史、基础疾病)和术后的密切监测同样重要,这能最大程度降低麻醉风险,确保 “沉睡” 之后的顺利苏醒。

从古代的酒精、鸦片到现代的精准麻醉药物,人类对 “无痛手术” 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些看似普通的化学分子,凭借对神经系统的精准调控,为无数患者推开了无痛治疗的大门。了解麻醉药物如何让我们 “沉睡”,不仅能消除对麻醉的恐惧,更能让我们对医学的进步和人体的奥秘多一份敬畏与理解。

(王文月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麻醉科与手术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