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口腔健康的版图中,乳牙龋病如同潜伏的 “隐形杀手”,却常因家长 “乳牙终将替换” 的认知偏差而被轻视。事实上,这种看似微小的牙齿问题若任其发展,会对继承恒牙的发育轨迹造成一系列连锁式破坏,其影响之深远远超想象。
当乳牙表面的龋坏开始蔓延,细菌以食物残渣为养分不断繁殖,形成的菌斑如同顽固的腐蚀剂,先穿透坚硬的牙釉质,再向牙本质深处侵蚀。此时若未干预,病变会突破牙髓屏障引发牙髓炎,剧烈的疼痛会让孩子拒绝用患侧咀嚼。更危险的是,牙髓腔内的感染可通过根尖孔渗透至牙根周围的牙槽骨,形成根尖周炎 —— 而恒牙的牙胚就安静地埋藏在这片牙槽骨中,如同幼苗生长在被污染的土壤里。
感染引发的炎症会改变牙槽骨的微环境,原本为牙胚提供营养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受到破坏,牙胚的发育节奏被彻底打乱。临床中常见的 “特纳牙” 就是典型案例:前磨牙的牙冠上出现半月形的釉质缺损,表面粗糙且呈黄褐色,这正是因为对应的乳磨牙曾发生严重龋坏,炎症通过根尖孔影响了恒牙胚的釉质形成。这类牙齿萌出后,由于釉质结构不完整,抗酸性显著下降,即便日常认真刷牙,也比健康牙齿更容易发生龋坏,且龋坏进展速度更快。
随着乳牙龋病的恶化,牙冠逐渐崩解,牙根在炎症刺激下加速吸收,最终可能在正常替换时间前半年甚至一两年就脱落。这种 “早失” 会引发连锁反应:缺牙间隙两侧的牙齿会像失去屏障的藤蔓一样向中间倾斜,上方或下方的牙齿也会伸长,原本留给恒牙萌出的空间被无情侵占。当恒牙胚发育成熟准备萌出时,狭窄的间隙会迫使它改变方向 —— 有的恒牙会倾斜着萌出,牙冠偏向唇侧或舌侧;有的则会被邻牙阻挡,埋伏在颌骨内形成阻生牙。埋伏的恒牙不仅会压迫邻牙牙根导致吸收,还可能形成含牙囊肿,需要手术才能取出,给孩子带来巨大痛苦。
偏侧咀嚼是乳牙龋病引发的另一个隐蔽危害。孩子因患牙疼痛而长期用单侧牙齿进食,会导致两侧颌骨发育失衡:常用侧的颌骨因咀嚼刺激而过度发育,废用侧则发育不足,形成面部不对称。这种骨骼发育的异常会改变恒牙萌出的 “轨道”,即便恒牙顺利萌出,也可能因颌骨形态异常而出现排列紊乱,比如牙列拥挤、反颌等。临床上,许多需要正畸治疗的孩子,追溯病史都会发现幼年时有乳牙龋病导致的偏侧咀嚼习惯,而这种骨骼性畸形的矫正难度,远大于单纯的牙齿排列问题。
根尖周炎的持续刺激还会扰乱恒牙的萌出节律。炎症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加速或延缓牙胚的移动,导致恒牙 “提前报到” 或 “姗姗来迟”。过早萌出的恒牙牙根尚未发育完成,仅形成 1/3 或 1/2,如同根基不稳的树木,在咀嚼力作用下极易松动脱落;延迟萌出的恒牙则可能在颌骨内过度发育,牙根弯曲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萌出时需要手术助萌。更棘手的是,萌出时间异常的恒牙往往伴随位置异常,与邻牙之间形成难以清洁的间隙,成为食物残渣和细菌的 “藏污纳垢” 之地,进一步加剧龋病和牙周病的风险。
此外,乳牙龋病带来的反复疼痛会让孩子对口腔治疗产生强烈恐惧,这种 “牙科焦虑” 可能延续至恒牙萌出期。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小时候因蛀牙治疗哭闹后,长大后会拒绝检查牙齿,导致恒牙早期的微小龋坏被忽略,发展成牙髓炎时才就诊,不得不进行根管治疗。而年轻恒牙的根管治疗难度远高于乳牙,不仅要保留牙髓的活力以促进牙根发育,还要防止治疗过程中对牙乳头的损伤,治疗后的牙齿也更容易出现根折等问题。
这些影响如同多米诺骨牌,从乳牙的一个小龋洞开始,逐渐波及恒牙的发育、萌出、形态和功能。因此,家长应摒弃 “乳牙无用论”,从孩子长出第一颗牙齿起就坚持每天刷牙,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一旦发现乳牙龋坏,哪怕只是一个小黑点,也应及时治疗 —— 早期的龋齿只需简单充填即可治愈,而拖延至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不仅治疗复杂、费用增加,更可能给恒牙埋下终身隐患。守护乳牙健康,就是为恒牙的正常发育铺设平坦大道,让孩子在未来拥有健康的口腔和自信的笑容。
(贾晓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路儿童口腔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