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脊柱术后“动”的学问:安全康复的黄金法则

2025-04-08 18: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做完脊柱手术是不是要躺到完全康复?”“稍微动一下就担心伤口裂开,到底能不能活动?”这是很多脊柱术后患者的共同困惑。事实上,脊柱手术后的康复,既不是“绝对静养”,也不是“盲目锻炼”,而是一门关于“如何科学动起来”的学问。把握好“动”的时机、强度和方式,才能为脊柱愈合“加速”,降低并发症风险。

为什么术后不能“一动不动”?

脊柱手术(如椎间盘突出摘除、椎体融合、骨折内固定等)后,很多人认为“躺着最安全”,实则陷入了康复误区。长期卧床会带来三大风险:

-肌肉萎缩:脊柱周围的肌肉像“支架”一样维持稳定性,术后卧床超过1周,肌肉力量就会下降20%,反而削弱脊柱的支撑力;

-血液循环变差:血流缓慢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尤其下肢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关节僵硬: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脊柱关节活动度下降,甚至出现“越躺越僵”的恶性循环。

科学的“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骨骼和软组织修复提供营养,同时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是术后康复的“催化剂”。

脊柱术后康复:分阶段“动”的黄金法则

一、早期阶段(术后1-2周):“微动”为主,保护伤口

此阶段以“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为目标,活动需遵循“不增加脊柱负担、不引起明显疼痛”原则:

-床上翻身:轴线翻身法

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像“铁板”一样整体转动),避免扭转脊柱。侧卧时在腰背部垫一个薄枕,两腿间夹一个枕头,减轻脊柱压力。每天翻身4-6次,预防压疮。

-四肢活动:不影响脊柱的“小运动”

仰卧时可做脚踝勾脚、伸脚动作(每组10次,每天3组),或伸直手臂缓慢抬高至头顶(避免腰部用力),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和肌肉萎缩。

-起身:“三步法”避免脊柱受力

从平躺到坐起时,先侧身,用手臂支撑身体慢慢坐起,再将双腿移到床边,最后用腿部力量撑起站立(全程保持脊柱挺直,不弯腰)。

二、中期阶段(术后2周-3个月):“渐进式”增加活动量

伤口愈合后(通常2周后),可在医生评估后逐步增加活动强度,重点是“激活核心肌群、恢复基本活动能力”:

-核心训练:从“静态”到“动态”

-术后2-4周:尝试“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5分钟),或“仰卧抬腿”(双腿伸直轮流抬高10厘米,不引起疼痛为限,每组10次),增强腹部和腰背浅层肌肉力量。

-术后1-3个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五点支撑”(仰卧,用头、双肘、双脚支撑抬臀,保持3秒),从每组5次逐渐增加到15次,提升脊柱稳定性。

-日常活动:“慢动作”原则

走路时抬头挺胸,步幅不宜过大,每天从5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分2-3次完成);坐立时腰部垫靠枕,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久坐。

三、恢复期(术后3个月后):“功能性”康复,回归生活

此时脊柱稳定性基本建立,可进行与日常生活动作相关的训练,但仍需避开脊柱“禁忌动作”:

-针对性训练:模拟生活场景

练习缓慢弯腰捡轻物(膝盖弯曲,用腿部力量带动身体,避免弯腰时脊柱前倾),或转身取物(先转动脚步,再带动躯干,减少脊柱扭转)。

-运动选择:“温和不剧烈”

推荐散步、游泳(自由泳、蛙泳需谨慎,建议咨询医生)、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跑步、跳跃、举重等增加脊柱负荷的项目。

这些“红线”绝对不能碰!

-避免脊柱“三大危险动作”:术后6个月内禁止弯腰搬重物、突然扭转身体、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如看手机时保持中立位)。

-疼痛是“停止信号”:活动时若出现伤口疼痛、麻木加重或头晕,立即停止并休息,24小时内未缓解需及时联系医生。

-不盲目模仿“康复方案”:每个人的手术方式(如融合术vs微创手术)、体质不同,康复计划必须个体化,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脊柱术后的“动”,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慢养”。既不能因恐惧而“躺废”,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动伤”。记住,科学的康复就像给脊柱“搭脚手架”,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让骨骼、肌肉、神经逐步恢复协同工作——这才是术后安全康复的核心逻辑。

(刘欣茹 郑州市骨科医院 微创脊柱骨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