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质疏松的脊柱“保卫战”:防骨折,强骨骼

2025-08-06 11: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轻轻一弯腰就闪了腰,咳嗽两声竟导致椎体骨折”——这不是夸张,而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真实写照。在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中,脊柱骨折占比高达60%,尤其在50岁以上女性中,每3人就可能有1人遭遇过椎体压缩性骨折。这场针对脊柱的“保卫战”,不仅要增强骨骼强度,更要建立全方位的防护体系,才能让脊柱在岁月中保持“坚固”。

为什么脊柱是骨质疏松的“重灾区”?

脊柱的椎体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就像多孔的“海绵”,负责支撑上半身重量。而松质骨对钙的流失尤为敏感: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男性70岁后睾酮减少,都会加速骨量流失,导致椎体骨密度下降,脆性增加;

-脊柱每天承受弯腰、转身等反复负荷,疏松的椎体就像被虫蛀的木头,轻微外力(如弯腰捡物、突然起身)就可能引发压缩性骨折,出现“身高变矮”“驼背加重”等典型表现。

更隐蔽的是,约30%的脊柱骨折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疼痛,直到多次骨折后出现严重畸形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脊柱保卫战:分“防”与“强”两步走

一、防骨折:避开“隐形杀手”,降低受伤风险

-日常行动“慢半拍”

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最怕“突然发力”:起床时先侧身用手臂支撑坐起,再缓慢站起;捡东西时蹲下屈膝(膝盖低于腰部),避免弯腰直接提拉;转身时先移动脚步,再带动躯干转动,减少脊柱扭转受力。

-改造居家“安全环境”

卫生间加装扶手、浴室铺防滑垫,避免地面堆放杂物以防绊倒;穿平底防滑鞋,少穿拖鞋(易打滑);搬重物时请人协助,单次拎举重量不超过5公斤。

-警惕“寂静性骨折”信号

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已发生椎体骨折:

-身高比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

-后背出现持续性隐痛,久坐或翻身时加重;

-逐渐出现“驼背”,头部前倾越来越明显。

二、强骨骼:科学“补钙+锻炼”,提升骨密度

-补钙不只是吃钙片

-每日钙摄入量:50岁以上人群推荐1000-1200毫克,优先通过饮食补充(如每天300毫升牛奶+100克豆腐+一小把坚果),不足部分用钙剂补足;

-补维生素D:它是钙吸收的“钥匙”,每天保证15-20分钟日晒(暴露手臂和面部),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尤其冬季或足不出户人群);

-避免“伤骨习惯”:过量喝咖啡(每天超过4杯)、长期吸烟会加速骨量流失,需尽量规避。

-针对性锻炼:给脊柱“加防护”

-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做“扩胸运动”(增强背部肌肉)、坐姿抬腿(锻炼下肢力量),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肌肉力量增强能间接减轻脊柱负担;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扶墙辅助)、太极云手,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每天10分钟;

-脊柱“友好”运动:散步、游泳(自由泳需避免过度后伸),避免跳绳、举重、爬山等增加脊柱压力的项目。

三、高危人群:早筛查,早干预

以下人群属于脊柱骨质疏松高危群体,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

-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

-女性绝经后有不明原因腰背疼痛;

-有脆性骨折史(如曾因轻微外力骨折);

-长期服用激素(如泼尼松)超过3个月。

若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单纯补钙无法替代药物治疗。

脊柱的健康,关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引发的脊柱骨折,不仅带来疼痛,更可能导致翻身、行走困难,甚至长期卧床。这场“保卫战”没有捷径,从每天一杯牛奶、一次散步,到定期骨密度检测,点滴行动积累起来,就能为脊柱筑起坚固的“防护墙”——让骨骼在岁月中保持韧性,才能从容应对生活的每一个动作。

(刘欣茹 郑州市骨科医院 微创脊柱骨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