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营养有讲究:胆结石胆囊炎患者的饮食禁区与“救命餐”

2025-07-02 12: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我爸胆囊炎急性发作,现在腹痛得厉害,能喝点粥吗?”“我妈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亲戚送了甲鱼汤,能给她补补吗?”在肝胆外科的病房里,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重复。胆结石与胆囊炎看似是常见的“小病”,但在重症阶段(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术后感染期),饮食不当可能引发剧烈腹痛、黄疸加重,甚至导致感染扩散。今天就来详细解析这类患者的饮食禁区与“救命餐”,让营养支持真正成为康复的“助推器”。

一、先搞懂:胆结石与胆囊炎,为何对“吃”如此敏感?

要理解饮食对重症患者的影响,先得明白胆囊的“工作原理”。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仓库”,而胆汁的核心作用是乳化脂肪——当我们吃了油腻食物,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脂肪消化。

胆结石(胆囊内形成的结石)可能堵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炎则是胆囊黏膜的炎症(常由结石刺激引发),此时胆囊充血水肿,收缩功能几乎瘫痪。在重症阶段,胆囊处于“脆弱状态”:结石堵塞可能引发化脓,炎症扩散可能波及肝脏或胰腺(引发胰腺炎)。这时候若饮食不当,比如吃了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囊强行收缩,如同“在伤口上撒盐”,轻则加重腹痛,重则导致胆囊穿孔。

因此,重症期的饮食管理核心是:减少胆囊负担,避免刺激胆汁分泌,同时保证营养供给,为身体修复提供原料。

二、重症期绝对碰不得:这5类食物是“催命符”

在急性发作期(有剧烈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或术后72小时内,以下食物必须严格禁止,哪怕“尝一口”都可能引发危险。

1.高脂肪食物:直接触发胆囊痉挛

胆囊对脂肪的反应最敏感。动物油脂(猪油、黄油)、肥肉(五花肉、猪蹄)、油炸食品(油条、炸鸡)、奶油蛋糕等食物,会促使肠道分泌“缩胆囊素”,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在结石堵塞或炎症状态下,这种收缩会导致胆囊内压力骤升,引发刀割样剧痛,甚至诱发化脓性感染。

即使是“健康脂肪”,如橄榄油、牛油果,在急性期也需禁止。临床曾有患者因喝了半杯全脂牛奶,导致腹痛持续4小时无法缓解,最终急诊手术。

2.高胆固醇食物:加速结石生长

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过量摄入高胆固醇食物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不仅会让现有结石增大,还可能形成新结石。动物内脏(猪肝、猪脑、鸡杂)、蛋黄(每天超过1个)、鱼子、蟹黄等都属于高胆固醇食物,重症期摄入会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

3.辛辣刺激食物:诱发胃肠道痉挛

辣椒、生姜、大蒜、芥末、火锅底料等辛辣调料,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充血,引发胃肠痉挛。而胃肠道与胆囊相邻,这种痉挛会“牵连”胆囊,加重疼痛;同时,胃肠胀气会压迫胆囊,影响胆汁排泄。尤其在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辛辣食物还可能引发恶心呕吐。

4.产气食物:让腹腔“压力山大”

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本就虚弱,食用豆类(黄豆、黑豆)、洋葱、韭菜、碳酸饮料、红薯等产气食物,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腹腔内压力升高会直接压迫胆囊和胆管,阻碍胆汁流通,甚至可能导致胆管内结石移位,引发梗阻性黄疸。

5.过冷、过热或过硬的食物:物理刺激不可忽视

冰饮、冰镇水果、火锅、烧烤、坚果(核桃、杏仁)、硬米饭等食物,要么温度极端(过冷或过热),要么质地坚硬,会通过胃肠道神经反射,间接刺激胆囊收缩。此外,过硬的食物需要反复咀嚼和胃肠蠕动才能消化,会增加腹腔压力,对炎症部位造成“摩擦性刺激”。

三、从禁食到流质:重症期“救命餐”分3阶段过渡

重症期的饮食不能一步到位,需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分阶段调整。医生会通过腹痛程度、体温、血常规(炎症指标)、排便情况等判断患者所处阶段,再确定饮食方案。

阶段1:急性发作期(1-3天):严格禁食,靠静脉营养“续命”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完全禁食禁水:

•持续性剧烈腹痛(评分≥7分,如刀割样痛);

•伴有恶心呕吐,无法进食;

•血检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提示严重感染);

•影像学提示胆囊化脓或结石完全堵塞胆管。

此时,营养供给全靠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医生会通过输液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电解质,维持基础代谢。有人担心“饿坏身体”,但实际上,短期禁食(3天内)不会导致营养不良,反而能让胆囊彻底休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注意:此阶段连清水、蜂蜜水都不能喝,否则会刺激胆囊收缩。若口干难忍,可用棉签蘸水擦拭嘴唇。

阶段2:缓解期(3-7天):从“无油流质”开始试探

当腹痛缓解、体温正常、能少量排气(说明胃肠功能开始恢复),可进入流质饮食阶段。此时的食物必须符合3个标准:无油、无渣、易消化。

推荐食物:

•基础款:去油米汤(熬粥后取上层清液)、稀藕粉(用温水冲调,不加糖)、过滤蔬菜汁(南瓜、胡萝卜煮软后打汁,过滤掉渣);

•进阶款:米汤中可加入少量蒸蛋羹(只取蛋黄,搅拌成糊状)、去油的鸡蛋白水(蛋白打散后用温水冲开)。

食用原则:

•每次50-100毫升,每天6-8次(少量多餐,避免胃胀);

•温度控制在37℃左右(接近体温,减少刺激);

•食用后观察1小时,若出现腹胀、腹痛,立即暂停并告知医生。

阶段3:恢复期(7-14天):软食为主,逐步增加营养

当患者能正常排气排便,且进食流质后无不适,可过渡到软食。此时胆囊功能逐渐恢复(或胆管开始适应无胆囊状态),饮食需兼顾“低刺激”和“营养均衡”。

核心原则:低脂+高蛋白+高纤维(可溶性)

•优质蛋白:选择低脂的动物蛋白,如去皮鸡胸肉(煮软后撕成丝)、鱼肉(清蒸鲈鱼、龙利鱼,去刺)、豆腐(嫩豆腐,避免油炸)、低脂牛奶(每天不超过200毫升)。蛋白质能修复受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1.2-1.5克/公斤体重(如60公斤患者每天吃72-90克,约1个鸡蛋+100克鱼肉+1盒豆腐)。

•低GI碳水:选择软烂的主食,如小米粥、软烂的白米饭(煮成粥状)、面条(煮至烂熟),避免粗粮(如糙米、燕麦),减少胃肠消化负担。

•可溶性纤维:燕麦片(煮成糊状)、苹果泥(带皮煮软,避免粗纤维刺激)、山药泥、南瓜泥等,其中的果胶能吸附胆汁中的胆固醇,帮助调节胆汁成分,减少结石再生风险。

烹饪方式:蒸、煮、炖、烩

严禁煎、炸、烤。比如鱼肉要清蒸(不放油),蔬菜要水煮后切碎(如菠菜煮软后剁成泥),汤类要彻底去油(如鸡汤冷藏后撇掉上层凝固的油脂)。

禁忌提醒:

•仍需避免任何油炸、辛辣、产气食物;

•每餐七八分饱,每天5-6餐(如7:00、10:00、12:00、15:00、18:00、21:00),避免空腹时间超过4小时(空腹时胆汁易浓缩)。

四、术后康复期:胆囊切除后,饮食要避开这3个误区

约30%的重症胆囊炎患者需要手术切除胆囊(如胆囊穿孔、结石嵌顿)。术后饮食管理与保守治疗不同,需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1:“术后要大补,多喝浓汤”

真相:胆囊切除后,胆管会暂时替代胆囊的“储存功能”,但胆汁分泌是持续的(而非按需释放)。此时喝鸡汤、排骨汤、甲鱼汤(即使撇去浮油,仍含大量脂肪),会导致胆汁不足,脂肪无法消化,引发腹胀、腹泻(脂肪泻)。

正确做法:术后1周内以低脂流质为主,2周后可少量尝试瘦肉粥,1个月后再逐步增加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30克)。

误区2:“没有胆囊了,从此不能吃油”

真相:胆囊切除后,胆管会逐渐扩张,部分替代胆囊功能(约3-6个月)。完全禁止脂肪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引发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

正确做法:术后3个月开始,逐步添加“健康脂肪”,如每天10克橄榄油(拌入蔬菜泥)、每周2次清蒸鱼(每次100克),让肠道和胆管慢慢适应。

误区3:“吃素食最安全,肉类都不能碰”

真相:长期素食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伤口愈合;同时,素食中的植物固醇可能增加胆汁黏稠度,反而诱发胆管结石。

正确做法:术后每天保证1个鸡蛋(水煮蛋,不煎)、100克瘦肉(去皮鸡肉、瘦牛肉),为身体修复提供原料。

五、居家康复:3个饮食细节决定恢复速度

当患者从医院过渡到居家康复(术后1个月或炎症完全消退后),以下细节能帮你避免病情反复:

1.学会“看反应”调整饮食

每个人对食物的耐受度不同。比如有些人吃鸡蛋会腹胀,有些人喝牛奶没问题。建议每次尝试新食物(如少量豆腐)后,观察24小时,若出现腹痛、腹泻,立即暂停,1周后再试。

2.烹饪时加“护胆”食材

•玉米须:煮水喝(15克玉米须煮10分钟),能促进胆汁排泄,减少结石形成;

•菌菇类:香菇、平菇(煮软后切碎)含多糖体,能增强免疫力,且低脂高纤维;

•生姜:恢复期可少量使用(1片煮水),其姜辣素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且不会强烈刺激胆囊。

3.养成“3个一”习惯

•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稀释胆汁);

•每天吃1份带皮水果(苹果、梨,纤维助排胆汁);

•每周吃1次海带或紫菜(含褐藻酸,抑制胆固醇吸收)。

结语:重症期“管住嘴”,康复期“会吃嘴”

胆结石与胆囊炎的重症期饮食,是一场“与胆囊的和解”——既要减少刺激让它“休息”,又要提供营养让身体“战斗”。急性期守住禁区,缓解期科学过渡,康复期合理搭配,才能让胆囊(或胆管)平稳恢复功能。记住:对重症患者来说,“吃得对”比“吃得好”更重要,盲目进补不如科学忌口。

(刘洁 邢台市中心医院 临床营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