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痘痘”反复长?皮肤科医生拆解痤疮的“分级治疗”方案,从红肿痘到痘印一网打尽

2025-06-17 18: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又爆痘了!”镜子里冒出的红肿痘痘,是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头大患”。痤疮(俗称“痘痘”)不仅影响颜值,反复发炎还可能留下痘印、痘坑,甚至打击自信心。在皮肤科门诊,经常遇到患者问:“为什么我用了那么多祛痘产品还是没用?”“红肿痘能不能挤?”其实,痤疮的治疗讲究“分级应对”,不同严重程度的痘痘,处理方式大不相同。今天,皮肤科医生就来拆解痤疮的科学治疗方案,帮你从“战痘”到“修复”一步到位。

一、先搞懂:痤疮为什么会反复长?

要打败痘痘,得先知道它的“成因”。痤疮本质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简单说就是毛孔被堵了,里面的“垃圾”排不出去,还招来了细菌“闹事”。具体分三步:

1.毛孔堵塞: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过多(受雄激素、熬夜、压力等影响),混合老废角质堵塞毛囊口,形成“粉刺”——这是痘痘的“雏形”。

2.细菌滋生:堵塞的毛孔里缺氧,痤疮丙酸杆菌趁机大量繁殖,分解油脂产生脂肪酸,刺激毛囊发炎。

3.炎症爆发:免疫系统“出兵”对抗细菌,导致毛囊红肿、化脓,形成红肿痘、脓疱,严重时还会发展成结节、囊肿。

很多人痘痘反复,正是因为没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只涂祛痘膏却不调整作息,或者盲目“刷酸”反而破坏皮肤屏障,让炎症更严重。

二、痤疮分级:看清楚你的痘痘属于哪一级?

痤疮的治疗关键是“分级处理”,就像感冒分轻症和重症,用药不同。临床上通常分为4级,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1.轻度(Ⅰ级):只有粉刺,偶尔冒痘

•表现:额头、下巴、鼻子周围有少量白头粉刺(闭合性,白色小颗粒)或黑头粉刺(开放性,毛孔里的黑点),偶尔有1-2个红肿小痘,炎症很轻。

•成因:主要是角质代谢异常、油脂分泌略多,堵塞毛孔但还没严重发炎。

2.中度(Ⅱ级):粉刺+红肿痘,数量较多

•表现:粉刺数量增加,同时出现多个红肿丘疹(红色小疙瘩,摸起来疼),可能有少量脓疱(顶端有白色脓点),但局限在脸部,没形成大的结节。

•成因:油脂分泌旺盛,毛孔堵塞后细菌开始繁殖,炎症扩散但不算严重。

3.中度(Ⅲ级):大量红肿痘+脓疱,炎症明显

•表现:脸部、下颌甚至颈部有很多红肿痘和脓疱,触摸时疼痛明显,可能有少量结节(较硬的肿块,埋在皮肤下),炎症范围扩大。

•成因: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免疫系统反应强烈,炎症加重,可能伴随毛孔粗大、出油严重。

4.重度(Ⅳ级):结节+囊肿,容易留疤

•表现:满脸都是大而深的结节、囊肿(摸起来软,可能有脓液),红肿疼痛明显,常融合成大片,愈合后容易留痘坑、痘印。

•成因:长期炎症没控制,毛囊结构被破坏,油脂和细菌深入皮下,属于最严重的类型。

三、分级治疗方案:从“灭火”到“修复”,一步都不能错

1.轻度(Ⅰ级):以外用药物+调整护理为主

核心目标:疏通毛孔,减少油脂,预防炎症。

•外用药:

◦维A酸类(如0.025%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睡前点涂在粉刺上,能溶解角质、疏通毛孔,坚持2-4周见效(注意避光,可能轻微脱皮)。

◦果酸/水杨酸护肤品:选择含2%水杨酸或5%-10%果酸的洁面、精华,温和代谢角质,适合日常预防。

•护理要点:

◦别用皂基洁面过度清洁(会刺激油脂分泌更旺盛),选温和的氨基酸洁面,每天洗2次即可。

◦避免厚重的面霜、防晒霜,选清爽的水乳,减少毛孔堵塞。

◦少吃高糖、高油食物(如奶茶、油炸食品),它们会刺激皮脂腺分泌。

2.中度(Ⅱ级):外用药+口服药“联手”

核心目标:控制炎症,减少红肿痘,预防恶化。

•外用药:

◦白天用抗菌类药膏(如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点涂在红肿痘上,注意过氧化苯甲酰可能让皮肤干燥,先小范围试用。

◦晚上继续用维A酸类药物:疏通毛孔,避免新粉刺形成。

•口服药: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短期(4-6周)服用,快速控制炎症,注意饭后吃,避免空腹刺激肠胃。

•护理要点:

◦红肿痘别挤!手上的细菌会加重感染,还可能留疤。如果脓头明显,可用消毒棉签轻轻按压排出脓液,之后涂抗菌药膏。

◦做好防晒:口服抗生素和维A酸类药物会让皮肤对紫外线更敏感,容易晒黑、晒伤,选清爽的物理防晒霜(含氧化锌、二氧化钛)。

3.中度(Ⅲ级):强化抗炎,防止结节形成

核心目标:快速压下炎症,减少脓疱和结节,降低留疤风险。

•外用药:

◦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浓度5%-10%)+抗生素药膏:联合使用增强抗菌效果,注意分开涂抹(间隔10分钟),避免刺激皮肤。

◦维A酸类药物:坚持用,预防毛孔再次堵塞。

•口服药:

◦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服用6-8周,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复发。

◦必要时加用锌剂(如葡萄糖酸锌):每天30mg,辅助减轻炎症、改善皮肤修复能力。

•注意:如果抗生素治疗1个月效果不好,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调整方案(如加用低剂量异维A酸)。

4.重度(Ⅳ级):口服异维A酸“攻坚战”

核心目标:彻底抑制油脂分泌,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生存环境,修复毛囊结构。

•口服药:

◦异维A酸胶囊:这是目前治疗重度痤疮的“特效药”,能从根源减少油脂分泌、疏通毛孔、抑制炎症。通常需要服用4-6个月(具体剂量按体重计算),多数人停药后不易复发。

◦注意:异维A酸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唇炎(可涂润唇膏缓解),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在备孕、怀孕期服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停药后需避孕3个月以上。

•辅助治疗:

◦囊肿型痘痘可在医生操作下注射少量糖皮质激素:快速消肿,避免结节扩大。

◦红蓝光治疗:每周2-3次,蓝光杀菌,红光消炎,辅助减轻炎症。

•护理要点:

◦皮肤会非常干燥,需用温和的保湿霜(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的产品),避免用皂基洁面和去角质产品。

◦定期复查肝功能:异维A酸可能影响肝功能,服药期间每1-2个月查一次肝功能,有异常及时停药。

四、痘印、痘坑怎么办?分类型修复,别错过“黄金期”

很多人痘痘消了,却留下了痘印、痘坑,更让人头疼。其实,痘印修复有“黄金期”(痘痘消退后3-6个月),及时处理效果更好。

1.红色痘印:炎症没消干净,先“消炎”

•成因:痘痘发炎后,血管扩张还没收缩,看起来红红的。

•修复方法:

◦外用药物:积雪苷霜、喜辽妥乳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每天2次,促进血管收缩、淡化红斑。

◦医美手段:强脉冲光(光子嫩肤),每月1次,通过光热作用闭合扩张的血管,3-5次效果明显。

•注意:红色痘印怕晒,紫外线会让血管更明显,还可能变成黑色痘印,一定要做好防晒。

2.黑色痘印:色素沉着,重点“美白”

•成因:炎症刺激黑色素细胞活跃,留下黑褐色斑点。

•修复方法:

◦外用美白产品:含烟酰胺(5%-10%)、熊果苷、维生素C衍生物的精华,每天早晚用,抑制黑色素生成。

◦果酸焕肤:在医院做低浓度(20%-30%)果酸治疗,每月1次,促进黑色素代谢,同时改善毛孔粗大。

•注意:黑色痘印消退慢,通常需要3-6个月,别急于求成,避免用刺激性强的“美白偏方”(如白醋、柠檬片),可能灼伤皮肤。

3.痘坑:毛囊被破坏,需“填补”+“再生”

•成因:结节、囊肿型痘痘破坏了真皮层胶原蛋白,愈合后形成凹陷(冰锥型、滚轮型、箱车型)。

•修复方法:

◦点阵激光:这是治疗痘坑的“金标准”,通过微小激光束在皮肤打出小孔,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填补凹陷。通常需要3-5次(每次间隔1个月),术后注意保湿和防晒。

◦微针治疗:用细小针头刺破皮肤,激活修复机制,适合轻度痘坑,可配合生长因子精华增强效果。

•注意:痘坑修复越早越好,超过1年的陈旧性痘坑难度更大,建议在痘痘完全控制后再做医美治疗,避免新痘痘影响修复效果。

五、常见误区:这些“坑”千万别踩!

1.“长痘就要多洗脸,把油洗掉”?

错。过度清洁(每天洗3次以上、用皂基洁面)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敏感,反而刺激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形成“越洗越油”的恶性循环。

2.“红肿痘挤掉好得快”?

大错特错。挤痘时可能把细菌挤入深层皮肤,加重炎症,还可能破坏毛囊结构,留下永久性痘坑。尤其是鼻翼、唇周的“危险三角区”,挤痘可能导致细菌进入颅内,引发严重感染。

3.“护肤品能治好所有痘痘”?

错。护肤品只能辅助改善轻度痤疮(如粉刺),中度以上痤疮必须用药物治疗,别迷信“纯天然祛痘膏”“中药面膜”,很多这类产品偷偷添加了激素,短期有效,长期用会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4.“痘痘好了就可以停药”?

错。痤疮治疗需要“巩固期”,比如口服抗生素控制炎症后,需逐渐减量;异维A酸要按疗程服够,否则容易复发。突然停药可能让痘痘“卷土重来”,更难控制。

结语:科学“战痘”,耐心是最好的“良药”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治疗需要时间——轻度痤疮改善要2-4周,中度以上可能需要2-3个月,痘印、痘坑修复甚至要半年以上。别指望“一夜祛痘”,也别因为反复而放弃。

记住:先通过分级判断自己的痘痘类型,轻度靠护理+外用药,中重度及时就医用药物,痘印痘坑抓住黄金期修复。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减少压力,皮肤状态会悄悄给你惊喜。

如果痘痘反复超过3个月,或者出现大量结节、囊肿,别犹豫,及时去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专业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帮你彻底摆脱“痘痘困扰”。

(乔少彬 邢台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