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头痛得像要炸开,还吐得厉害!”急诊室里,这样的主诉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头痛只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道持续加重的头痛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信号,而这种看似“普通”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脑疝——一种足以在几小时内致命的急症。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颅内压增高的神秘面纱,看看神经外科医生是如何与这种“隐形杀手”较量的。
一、什么是颅内压?它为什么会升高?
要理解颅内压增高,得先知道颅内的“空间构成”。人的颅骨是一个坚硬的“密闭容器”,里面装着三样东西:脑组织(约1150-1350克)、脑脊液(约100-150毫升)、血液(约75-100毫升)。这三者的体积相对固定,共同维持着颅内的压力,也就是“颅内压”。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颅内压为70-200毫米水柱(儿童为50-100毫米水柱)。当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体积异常增加,而颅骨又无法扩张时,颅内压就会升高,形成“颅内压增高症”。常见原因有三类:
1.脑组织体积增加:比如脑外伤后的脑水肿、脑出血或脑梗死导致的局部肿胀、脑肿瘤占据颅内空间,都会挤压正常脑组织,推高颅内压。
2.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脊液是保护脑组织的“缓冲液”,正常会不断生成和吸收(每天约500毫升)。如果循环通路被肿瘤、血块堵塞(如脑积水),或吸收障碍,脑脊液越积越多,就会像“充气球”一样撑开颅内空间。
3.颅内血流量增加:比如严重高血压、脑出血时,颅内血管内血液量突然增多,也会导致压力飙升。
打个比方:颅内空间就像一个装满水的密封瓶子,往里面扔一块石头(肿瘤),或再倒入水(脑脊液增多),瓶内压力必然升高,严重时甚至会撑破瓶子——而人体的“瓶子”(颅骨)无法破裂,压力就会全部转嫁到娇嫩的脑组织上。
二、从头痛到脑疝:颅内压增高的“步步紧逼”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往往从轻微到严重逐步发展,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可惜很多人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1.早期信号: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三联征”
•头痛: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为胀痛或搏动性疼痛,早晨起床时最重(因为平躺时颅内静脉回流减慢,压力更高),咳嗽、弯腰、用力排便时会加重(这些动作会瞬间升高颅内压)。
•呕吐:不是普通的恶心反胃,常表现为“喷射状呕吐”——突然毫无预兆地喷出胃内容物,这是因为颅内压升高刺激了延髓的呕吐中枢。呕吐后头痛可能暂时缓解,但这并不代表病情好转。
•视乳头水肿:眼科检查时能发现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看东西范围缩小。如果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视神经萎缩,最终失明。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比如有人只觉得“最近总头痛,睡不好”,却没意识到是颅内压在“报警”。
2.进展期:意识改变与生命体征紊乱
当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因缺氧、受压开始功能障碍,会出现:
•意识模糊:从嗜睡(总想睡觉,叫醒后很快又睡)到昏睡(很难叫醒,对刺激反应弱),再到昏迷(完全无意识)。
•生命体征异常: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慢(称为“库欣反应”),这是身体为了保证脑组织供血而做出的代偿,但这往往是病情危重的信号。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会突然抽搐,这是因为脑组织受压后异常放电。
3.致命期:脑疝——脑组织的“错位危机”
当颅内压高到极致,压力会迫使脑组织从压力高的区域向压力低的区域“移位”,挤入颅骨的天然缝隙(如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这就是“脑疝”。这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小脑幕裂孔疝:颞叶的脑组织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压迫动眼神经和脑干。患者会出现一侧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运动障碍,对侧肢体瘫痪,很快陷入昏迷。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被挤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生命中枢所在地)。患者会突然呼吸骤停、心跳减慢,往往来不及抢救就危及生命。
临床上,从头痛到脑疝可能只需要几小时到几天。曾有患者因“头痛3天,突然昏迷”被送医,检查发现是脑出血引发脑疝,虽经抢救保住性命,但留下了严重后遗症。
三、神经外科医生的“降压”武器:从应急处理到根源治疗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是“快速降压+去除病因”,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采取阶梯式治疗方案。
1.紧急降压:为脑组织“减压续命”
当患者出现头痛剧烈、意识模糊等症状,或检查发现颅内压超过200毫米水柱时,需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体位调整:让患者保持头部抬高15°-30°,避免颈部扭曲,这样能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压力(类似把水池的出水口抬高,加快排水)。
•药物降压:
◦甘露醇:最常用的“脱水剂”,通过静脉快速滴注,能让脑组织内的水分渗透到血管中,随尿液排出,快速降低颅内压(通常30分钟内起效,维持4-6小时)。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呋塞米(速尿):利尿剂,常与甘露醇联用,增强脱水效果,减少甘露醇用量。
◦甘油果糖:作用温和持久,适合肾功能较差或需要长期降压的患者。
•过度通气:对昏迷患者,通过呼吸机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让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增多,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暂时降低颅内压(通常用于脑疝急救时争取时间)。
2.病因治疗:从根源解决“压力来源”
应急处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要彻底控制颅内压,必须去除病因:
•手术切除肿瘤或血肿:如果是脑肿瘤、脑出血(血肿)导致的颅内压增高,开颅手术切除病灶是最根本的方法。比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时清除血肿,既能降低颅内压,又能减轻脑组织压迫。
•脑脊液分流术:针对脑积水患者,医生会通过手术将过多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腹腔吸收能力强)或胸腔,比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一根细管连接脑室和腹腔,让脑脊液像“改道的河流”一样排出,从根源解决压力问题。
•去骨瓣减压术:当颅内压极高(如大面积脑梗死、重型脑外伤),药物和常规手术无效时,医生会切除部分颅骨(约巴掌大小),让肿胀的脑组织向外膨出,避免脑疝发生(相当于给“密封的瓶子”开一个透气孔)。待病情稳定后,部分患者可进行颅骨修补术。
3.重症监护:全程监测,精准调整
对重度颅内压增高患者,神经外科ICU会采用“颅内压监测仪”——通过微创手术将一根细探针插入颅内,实时监测压力变化(就像给颅内装了一个“压力表”)。当压力超过阈值(通常>200毫米水柱)时,系统会报警,医生可根据数据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同时,还会监测脑灌注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确保脑组织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就像保证“水管”在合适的压力下向脑组织“供水”)。
四、哪些人需要警惕?日常预防与就医时机
颅内压增高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脑部疾病的共同表现。以下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脑外伤患者(如车祸、撞击头部后):受伤后即使没有明显伤口,也可能因脑水肿出现颅内压增高,需密切观察72小时。
•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到180/110mmHg以上时,可能诱发脑出血,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需立即降压并就医。
•有脑肿瘤家族史或长期头痛者:如果头痛性质改变(如从偶尔痛变为持续痛,或早晨加重),伴随呕吐、视力下降,要及时做头颅CT或MRI排查。
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突发剧烈头痛,伴有喷射状呕吐;
•头痛时出现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
•头痛伴随意识模糊、肢体无力或抽搐;
•头部外伤后头痛加重,出现嗜睡、烦躁不安。
五、常见误区:这些“想当然”可能耽误病情
1.“头痛吃片止痛药就好了”?
错。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吃普通止痛药(如布洛芬)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比如脑肿瘤患者,用止痛药暂时缓解疼痛,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2.“呕吐后头痛减轻,说明没事了”?
错。呕吐时颅内压会短暂下降,头痛可能暂时缓解,但这是身体的“假象”,根源问题(如脑水肿、出血)仍在进展,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3.“甘露醇用得越多,降压效果越好”?
错。甘露醇虽能快速降压,但过量使用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甚至损伤肾功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调整用量。
结语:别让“小头痛”拖成“大危机”
颅内压增高就像颅内的“高压锅”,压力不断升高时,脑组织会一步步走向损伤,直至脑疝这个“终极杀手”出现。但它并非不可战胜——早期识别头痛、呕吐等信号,及时就医,神经外科医生有多种手段能为脑组织“减压”,从应急处理到手术根治,为患者争取生机。
记住: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对压力的耐受有限。当身体发出“头痛”的警报时,别硬扛,别轻视,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或许就能避开从头痛到脑疝的致命一步。
(刘龙 邢台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