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老李刚心梗抢救过来,是不是得一动不动躺着?”在心血管ICU的探视窗口,家属常常带着这样的疑问。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发作后,患者和家属总觉得“绝对卧床”才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甚至连翻身、喝水都小心翼翼。但在ICU护士眼中,心梗后的“静”并非一动不动,而是一种科学的“动静平衡”——既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心脏负担,又要通过精准护理预防卧床并发症,在“静”的状态下为心脏修复搭建安全屏障。
一、心梗后为啥要“少动”?心脏的“修复期”经不起折腾
活动过度的“致命风险”
心梗后,坏死的心肌需要2-4周才能逐渐形成瘢痕组织。在这期间,心脏的收缩能力明显减弱,若患者突然起身、用力排便甚至剧烈咳嗽,都会导致心脏负荷骤增,可能引发三大危险:一是导致残余正常心肌过度收缩,诱发心律失常(如室颤),这是心梗后24小时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二是增加心脏破裂的风险,尤其是大面积心梗患者,坏死心肌失去弹性,过度活动可能像“破洞的气球”一样破裂;三是加重心肌缺血,活动时全身需血量增加,受损的心脏无法满足需求,可能引发再次心梗。
因此,ICU里对心梗患者的活动有着严格限制:发病24小时内绝对卧床,甚至不允许自行翻身;48小时后可在护士协助下轻微调整体位;1周后根据心功能评估,逐步增加活动量。这种“循序渐进”的限制,本质是给心脏“减负”,让它在低负荷状态下完成修复。
不是“越静越好”,过度卧床也有隐患
但“绝对静止”并非长久之计。临床发现,心梗患者若长期卧床不动,会陷入另一种危险: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肺部痰液难以咳出,增加肺炎风险;胃肠蠕动减弱,导致腹胀、便秘,而用力排便又会反过来加重心脏负担。就像久放的机器会生锈,人体长期不动也会出现“机能退化”。因此,ICU护士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保护心脏”和“预防卧床并发症”之间找到精准平衡。
二、ICU里的“静中护心术”:这些细节藏着对心脏的温柔守护
在心血管ICU,心梗患者的“静”是被科学设计的状态。护士们通过一系列看似细微的操作,既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又避免身体因不动而“出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对心脏的精准呵护。
体位:给心脏“找个最舒服的姿势”
心梗患者的体位摆放是门学问。发病24小时内,护士会将床头抬高15°-30°,这个角度既能减轻心脏对肺部的压迫,改善呼吸,又不会因体位过低导致回心血量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就像人坐久了需要靠垫支撑,这个角度能让心脏处于“放松状态”。
活动:从“手指动”到“床边坐”的渐进式康复
心梗后的“不动”是相对的,在护士指导下的“微活动”反而能保护心脏。发病48小时后,护士会开始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轻柔弯曲患者的手指、手腕、脚踝,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相当于给“停滞的血管”轻轻“推一把”。
1周后,若患者心功能稳定,护士会指导其进行主动活动:先尝试自己活动手指、抬腿(高度不超过30°),再慢慢过渡到床边坐起。第一次坐起时,护士会先将床头摇高至45°,让患者适应5分钟,再摇至90°坐10-15分钟,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就像运动员受伤后需要循序渐进恢复训练,这种“小步慢走”的活动方式,能让心脏逐渐适应负荷,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饮食与排便:避免“小事”引发心脏“大麻烦”
心梗患者的饮食和排便护理,直接关系到心脏安全。护士会给患者准备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每次喂食不超过200毫升,少量多餐。这是因为吃得过饱会让胃部膨胀,压迫心脏和肺部,增加心脏耗氧量。就像人吃饱后会觉得胸口发闷,心梗患者的心脏更经不起这样的“挤压”。
排便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卧床患者容易便秘,而用力排便时腹压骤增,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或再次心梗。护士会每天评估患者排便情况,发病后48小时未排便就会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或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排便时,护士会协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避免屏气用力,同时守在床边监测心电监护,确保心脏“平稳度过”这个“危险时刻”。
环境:给心脏“造个安静的休养舱”
ICU的环境管理也为心脏修复服务。病房内保持恒温(22°-24℃)、恒湿(50%-60%),光线柔和,避免强光直射;护士操作时动作轻柔,说话轻声,仪器报警声会及时处理,减少噪音刺激。这些措施能避免患者情绪紧张或烦躁,因为情绪波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耗氧。就像人在嘈杂环境中难以入睡,安静的环境能让心脏“平静休养”,加速修复。
三、护士的“火眼金睛”:在“静”中捕捉心脏的“求救信号”
心梗患者在“静卧”期间,病情可能突然变化,护士需要在看似平静的状态中,通过细微观察发现潜在危险,为心脏安全“站岗放哨”。
从“监护仪数字”里读隐患
ICU的监护仪上,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数字变化是心脏的“晴雨表”。护士会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数据:若心率突然超过100次/分,可能是患者疼痛、焦虑或心功能恶化;血压低于90/60mmHg,提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则意味着肺部供氧不足。这些数字的微小波动,在护士眼中可能是危险的前兆,会立即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从“患者表情”里看异常
除了仪器数据,护士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和主诉。心梗患者可能因卧床不适出现烦躁,但如果同时伴有眉头紧锁、咬紧牙关,可能是胸痛再次发作;若出现咳嗽、咳痰,且痰液呈粉红色泡沫状,提示急性左心衰;即使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护士也会通过瞳孔变化、肢体张力判断意识状态,避免病情变化被掩盖。
有经验的护士能从患者细微的动作中发现问题:比如手指不自觉地抓挠床单,可能是胸闷的表现;频繁吞咽动作,可能是恶心呕吐的前兆。这些“无声的信号”,往往比仪器数据更及时,能为抢救争取时间。
四、家属配合指南:你做的这些事,能帮心脏“更安全”
家属的配合对心梗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在ICU探视期间,家属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心脏安全,掌握正确的配合方式,能为患者的康复“添助力”。
探视时“三不做”
探视时,家属要避免三个行为:一是不要擅自给患者喂水、喂饭,心梗患者的饮食需要严格控制量和种类,盲目喂食可能引发腹胀或呛咳;二是不要随意调整患者体位,比如觉得患者躺着累就垫高枕头,这可能改变心脏负荷,引发不适;三是不要在患者面前过度情绪激动,哭泣或大声说话会让患者紧张,导致心率加快。
沟通时“三要说”
与护士沟通时,家属要主动告知三件事:一是患者发病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控制情况,这有助于护士调整护理方案;二是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和过敏史,方便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三是患者在家时的作息规律,护士可据此调整ICU内的护理节奏,让患者更适应。
出院后“三记住”
患者转出ICU后,家属要记住三个要点:一是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出院1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二是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餐七八分饱,保持大便通畅;三是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气短、心慌等症状,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心梗后的“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一场有策略的“主动守护”。ICU护士通过体位调整、渐进活动、细节观察,让患者在“不动”中预防风险,在“微动”中促进恢复,为心脏修复创造最安全的环境。对患者和家属来说,理解这种“静中的智慧”,配合护士的专业护理,才能让受伤的心脏在科学呵护下,一步步走向康复。毕竟,守护心脏的安全,既需要“少动”的耐心,更需要“会护”的智慧。
(张晓菡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ICU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