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人突发脑梗被送进ICU,家属隔着探视窗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护士每隔几小时就轻柔地帮患者翻身,然后手握空心拳有节奏地拍打背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普通人眼里或许只是基础护理,可对脑梗患者来说,每一次翻身、每一次拍背,都是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的“隐形战场”。这些重复的操作背后,藏着对生命的精准守护,远比“照顾”二字复杂得多。
一、脑梗患者为什么“离不开”翻身?
脑梗,即脑梗死,是因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的疾病。发病后,患者常因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无法自主活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带来一系列致命风险,而翻身正是破解这些风险的关键。
预防压疮:皮肤的“救命稻草”
人体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骨等,在长期压迫下会导致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受阻。健康人能通过变换姿势缓解压迫,但脑梗患者失去了这种自主能力。ICU护士会严格遵循“2小时翻身一次”的原则,必要时甚至缩短至1小时。这是因为脑梗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水肿等问题,皮肤耐受力极差,压疮一旦形成,不仅会引发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感染扩散,严重时会引发败血症,直接威胁生命。护士翻身时会在患者骨突处垫上软枕或气垫,像给脆弱的皮肤“撑起保护伞”,通过分散压力避免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改善循环:给身体“松绑”
脑梗患者常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尤其是瘫痪侧肢体,血流速度更慢。长时间平卧会让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阻塞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这是ICU中常见的“沉默杀手”,死亡率极高。翻身时,护士会轻轻活动患者的肢体,配合体位变化促进血液流动,相当于给停滞的血液循环“加加油”。同时,侧卧位能减轻心脏负担,让呼吸更顺畅,间接改善全身供氧,为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预防关节挛缩:留住康复的希望
脑梗患者肢体瘫痪后,肌肉会逐渐萎缩,关节长期固定不动容易发生挛缩,比如手指蜷曲、下肢僵直,严重影响后续康复。护士在翻身时会同步进行肢体摆放,比如在患者膝下垫软枕保持关节屈曲,将手部置于功能位,就像给关节“设定健康姿势”,避免因长期固定导致畸形。这些看似细微的操作,实则为患者日后重新站立、活动肢体埋下伏笔。
二、拍背不是“拍灰”,是在给肺部“排毒”
脑梗患者,尤其是昏迷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肺部感染是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而拍背,正是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的“利器”,其原理和操作细节远比想象中复杂。
为什么脑梗患者容易肺部感染?
脑梗会导致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容易误吸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患者长期卧床,咳嗽无力,痰液难以咳出,淤积在肺部会滋生细菌,导致感染加重。肺部感染一旦控制不佳,会引发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直接影响脑梗患者的预后。因此,及时排出痰液对脑梗患者来说,就是在“守护呼吸通道”。
拍背的“技术含量”在哪里?
护士拍背可不是随意拍打,而是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首先是姿势,患者需侧卧位或坐位,护士站在患者侧面,手掌呈空心拳,即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使掌心空虚。这种姿势能保证拍打时产生震动,又不会让患者感到疼痛。其次是部位,拍背范围应从下往上、从外向内,避开脊柱、肾区、肩胛骨等部位,重点拍打肺叶底部和边缘。因为痰液容易积聚在这些“角落”,定向拍打能通过震动让痰液松动,向大气管移动。
拍打力度也有讲究,既要足够产生震动效果,又要避免损伤患者皮肤和内脏。对于老年患者、皮肤薄弱者,护士会适当减轻力度,同时在背部垫上薄毛巾保护皮肤。拍打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0-180次,每次持续3-5分钟,每天3-4次,具体还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痰液情况调整。拍背的时机也很关键,通常选择在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避免引发呕吐;吸痰前后拍背,能让痰液更容易被吸出。
拍背的“连锁反应”:不止排痰这么简单
有效拍背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震动刺激能增强患者的咳嗽反射,帮助恢复自主排痰能力。对于意识模糊的患者,拍背产生的触觉刺激还能适度唤醒神经系统,促进意识恢复。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翻身拍背能使脑梗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降低40%以上,这意味着患者能更早脱离呼吸机,缩短ICU住院时间。
三、ICU护士的“隐形功课”:让简单操作发挥最大价值
在ICU,翻身、拍背这些看似机械的操作,背后是护士们大量的“隐形工作”,每一个动作都经过专业考量,每一次调整都基于对患者病情的精准判断。
个性化方案:没有“一刀切”的护理
每位脑梗患者的病情都不同:有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皮肤愈合能力差,护士会在翻身时增加皮肤检查次数,使用防压疮敷料;有的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翻身时动作会更轻柔缓慢,避免体位变化引发心脏负担;有的患者痰液黏稠,拍背后还会配合雾化吸入,让痰液稀释后更容易排出。护士会根据患者的体重、意识状态、并发症等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就像“私人定制”一样,让每一次操作都贴合患者需求。
病情观察:在操作中捕捉“危险信号”
经验丰富的护士能在翻身、拍背时捕捉到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比如,翻身时发现患者皮肤苍白、出冷汗,可能是低血压的征兆;拍背时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可能提示痰液阻塞气道;触摸患者肢体时,若发现瘫痪侧肢体温度明显降低,可能是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这些细节被及时记录、反馈给医生,能为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提供重要依据,避免危险进一步发展。
团队协作:护理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翻身、拍背往往需要多名护士配合,尤其是对于体重较大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一人固定管路,一人调整体位,一人摆放肢体,确保操作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避免导管脱落、呼吸机管路受压等意外。同时,护士会与康复师、营养师等团队成员沟通,比如根据康复师的建议调整肢体摆放角度,根据营养师的方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以调整翻身频率。这种多学科协作,让简单的护理操作融入整体治疗体系,发挥出1+1>2的效果。
四、家属能做些什么?理解与配合是最好的支持
当亲人在ICU接受治疗时,家属往往心急如焚,想要为患者做些什么。其实,理解并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支持。
家属要明白,ICU的护理操作都有科学依据,比如“2小时翻身”看似频繁,却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不要因担心“打扰患者休息”而反对。探视时,可观察护士的操作细节,出院后若患者仍需卧床,可向护士学习正确的翻身、拍背方法,为后续家庭护理做好准备。同时,要相信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医护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力。
脑梗患者在ICU的每一天,都是与死神较量的关键时期。护士的每一次翻身、每一次拍背,看似平凡,却凝聚着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对生命的珍视。这些操作不只是简单的“照顾”,更是预防并发症的“防线”、促进康复的“助力”、守护生命的“桥梁”。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细致,为脑梗患者撑起了一片重生的希望,让他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多了一份底气,少了一份风险。
(张晓菡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ICU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