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的张阿姨正通过手机APP与家庭医生视频连线:“李医生,我最近血糖有点波动,药需要调整吗?”屏幕那端,医生调出她的电子健康档案,结合近期饮食记录给出建议。这样的场景,正是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从“形式签约”向“实质服务”转型的生动缩影。十年来,这项制度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从粗放到精细的探索,逐步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核心抓手。
一、破局之需:为何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未雨绸缪”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3亿,慢性病患者超4亿。传统“有病看病”模式难以满足“未病先防、小病早治”的需求。家庭医生通过签约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可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
2. 破解基层医疗“信任危机”
过去,居民对社区医院“设备简陋、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签约服务通过“一对一”专属服务、上级医院绿色通道等机制,逐步重建居民对基层医疗的信任。数据显示,签约居民基层就诊率较非签约者高23%。
3. 优化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一矛盾折射出资源配置的失衡。签约服务通过“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使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解决,为急危重症患者腾出优质资源。
二、模式演进: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
1. 1.0阶段:基础签约,覆盖“量”的扩张
2016年,中国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期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主,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但这一阶段存在三大短板:
服务同质化:无论儿童、老人还是慢性病患者,签约内容差异不大;
居民参与度低:部分地区为完成指标“强制签约”,导致“签而不约”;
能力支撑不足:基层医生数量短缺,全科医生占比不足10%。
2. 2.0阶段:精准签约,聚焦“质”的提升
针对1.0阶段的痛点,各地开始探索差异化服务:
分层分类签约:上海将居民分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设计“基础包+个性包”服务。例如,糖尿病患者可额外选择“血糖监测+营养指导”套餐;
团队化服务:引入专科医生、药师、健康管理师等,形成“1+1+N”团队。北京市某社区团队中,三甲医院心血管专家每月坐诊,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
信息化赋能: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移动医疗APP等工具,实现远程问诊、用药提醒、健康数据监测。杭州市“健康大脑”系统已覆盖98%的签约居民,使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
3. 3.0阶段:价值签约,构建“健康共同体”
当前,签约服务正向更深层次融合:
医防融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诊疗结合,例如在诊疗中同步完成慢性病随访、健康教育;
医养结合:针对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康复指导等服务。成都市武侯区试点“家庭病床”,使2000余名老人实现“住院不出门”;
医保支付改革: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将医保资金打包给家庭医生团队,倒逼其主动控制费用、提升质量。深圳市罗湖区改革后,医保支出增长率从26%降至9.6%。
三、实践样本:中国家庭的“健康管家”们
1. 福建三明:“三师共管”控慢病
三明市构建“全科医生+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团队,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五固定”服务(固定团队、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内容、固定考核)。改革后,患者血压控制率从51%提升至69%,年均住院次数减少1.2次。
2. 广东深圳:“社康中心+医院”一体化
罗湖区将社康中心与区属医院整合为“医疗联合体”,签约居民可享受“五个优先”(挂号、就诊、检查、住院、手术)。2025年调研显示,居民对社康中心的信任度从42%提升至78%,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8%。
3. 四川成都:“家庭医生工作室”进社区
武侯区在社区设立标准化工作室,配备智能体检设备、远程诊疗终端。团队每周固定时间坐诊,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健康评估、签约建档到用药指导、康复训练。65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达95%,居民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四、未来挑战:从“有签约”到“签好约”
尽管成效显著,但签约服务仍面临三大瓶颈:
人才短缺:基层全科医生缺口达50万,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新兴职业培训体系尚未完善;
激励机制不足:团队成员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政策需进一步倾斜;
居民认知度低:调查显示,仅38%的居民了解签约服务内容,部分地区仍存在“为签约而签约”现象。
对此,需从三方面突破:
政策支持:将签约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建立“按人头付费+绩效奖励”机制;
人才培养:推行“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鼓励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定期下沉;
宣传引导:通过“健康讲座进社区”“签约服务体验日”等活动,提升居民认知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中国基层医疗改革的“关键一招”。它不仅改变了居民“有病才就医”的传统观念,更推动了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随着政策完善、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这一制度必将为14亿人的健康筑起更坚实的防线,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曹旭 永城市茴村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