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即便被病毒侵袭,早期也可能毫无症状。然而,乙肝和丙肝作为两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它们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被称为“隐藏在血液中的无声杀手”。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您如何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预防与应对。
一、乙肝与丙肝:同源不同命的“双胞胎”
乙肝和丙肝均由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相似,但病毒类型和危害程度截然不同。
1.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属于DNA病毒。全球约2.96亿人感染,我国慢性乙肝患者超2000万。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2.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发,属于RNA病毒。全球约5800万人感染,我国丙肝患者约760万。感染后75%-85%会慢性化,但幸运的是,丙肝可通过口服药物完全治愈。
二、早期信号:这些症状可能是肝脏在“求救”
乙肝和丙肝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若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肝脏受损:
1.持续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仍感乏力,可能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有关。
2.食欲减退:对油腻食物厌恶,进食后腹胀,长期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3.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加深,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
4.肝区疼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劳累后加重,可能与肝脏肿大牵拉包膜有关。
5.皮肤瘙痒:胆红素在皮肤沉积引发,夜间可能加重。
案例警示:45岁的张先生因长期疲劳就诊,检查发现已进展为肝硬化,而他在3年前体检时已出现转氨酶升高,却未重视。
三、传播途径:切断这三条“隐形链条”
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不会传染。
1.血液传播:
•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
•纹身、穿耳洞时器械消毒不彻底。
2.母婴传播:
•孕妇携带病毒时,胎儿可能在宫内、分娩时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时,病毒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传播。
4.预防贴士:
•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选择正规机构进行有创操作。
•孕妇需在孕早期检测肝炎病毒,必要时进行母婴阻断。
•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
四、早筛早治:抓住“黄金窗口期”
乙肝和丙肝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通过简单检测即可发现感染:
1.乙肝筛查:
•乙肝五项:检测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体)等指标。若HBsAg阳性,提示感染。
•HBV-DNA检测:评估病毒活跃度,指导抗病毒治疗。
2.丙肝筛查:
•丙肝抗体检测:若阳性,需进一步检测HCV-RNA确认病毒复制。
•HCV-RNA定量检测: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及监测疗效。
3.高危人群:
•输血史、注射吸毒史、性传播疾病患者。
•医务人员、慢性肝病患者家属。
4.治疗进展:
•乙肝:虽难以彻底清除病毒,但通过长期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控制病情,降低肝硬化、肝癌风险。
•丙肝:口服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等小分子药物3个月,治愈率超95%。我国已将丙肝治疗纳入医保,患者负担大幅减轻。
五、科学护肝:从生活细节做起
1.饮食调理:
•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和新鲜蔬果。
•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减少酒精摄入。
2.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加重肝脏负担。
3.谨慎用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保健品,服药前咨询医生。
4.定期复查:
•乙肝患者每3-6个月检测肝功能、病毒载量。
•丙肝治愈后仍需每年复查,防止复发。
乙肝和丙肝虽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主动筛查、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我们完全可以将病毒“扼杀在摇篮里”。记住:肝脏健康,人生才能“肝”劲十足!若您属于高危人群或出现相关症状,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希望。
(李萌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 重症肝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