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乙肝、丙肝、脂肪肝……你分得清吗?

2025-07-16 13: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但乙肝、丙肝、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三种疾病在病因、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属于DNA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不安全医疗操作、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均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

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发,属于RNA病毒。与乙肝类似,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不安全注射、输血及血制品等。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概率相对较低。丙肝病毒极易发生变异,这使得疫苗研发困难重重,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

脂肪肝的成因与病毒无关,主要由代谢综合征、肥胖、长期饮酒、糖尿病等因素引发。当肝脏内脂肪堆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而酒精性脂肪肝则与长期大量饮酒直接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减肥、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如四环素)也可能导致脂肪肝。

二、症状与并发症

乙肝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急性乙肝患者多数可自愈,但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若未及时治疗,慢性乙肝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据统计,约30%的慢性乙肝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部分可能发展为肝癌。

丙肝感染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然而,丙肝的慢性化率远高于乙肝,约55%至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感染。慢性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速度更快,且合并脂肪肝的风险增加。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脂肪肝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脂肪肝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脂肪肝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三、诊断方法

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此外,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准确反映病毒复制水平,对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纤维化评估(如FibroScan)有助于判断肝硬化程度。

丙肝的诊断需通过检测丙肝抗体(抗-HCV)和丙肝病毒RNA(HCVRNA)。若抗-HCV阳性且HCVRNA阳性,即可确诊丙肝。由于丙肝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如1型、2型、3型等),基因分型检测对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基因1型和2型患者在中国占比较高,需根据基因型选择合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如肝脏B超、CT或MRI-PDFF(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这些检查可评估肝脏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此外,肝功能检查、血脂检测和血糖检测有助于评估代谢综合征风险。对于疑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四、预防策略

乙肝的预防以疫苗接种为核心。新生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并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乙肝患者家属)需加强接种。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还需联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阻断母婴传播。

丙肝的预防需避免共用注射器、不安全注射和性接触等高危行为。医疗机构应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防止医源性传播。高危人群(如输血史、吸毒史者)需定期筛查丙肝抗体和HCVRNA,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脂肪肝的预防需从控制体重、健康饮食和增加运动入手。建议保持BMI在正常范围,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每周至少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长期饮酒者需戒酒,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肝并采取干预措施。

乙肝、丙肝和脂肪肝虽均影响肝脏健康,但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策略截然不同。通过科学分辨这三种疾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有效保护肝脏功能,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司艳敏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肝硬化科/老年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