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和巩膜逐渐泛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甚至出现全身瘙痒——这些看似普通的身体变化,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黄疸作为肝病的重要体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从急性肝损伤到肝硬化的严重危机。
一、黄疸的成因
黄疸的本质是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黄染。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其代谢过程需经过肝脏“加工处理”: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结合胆红素,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如同精密的交通系统,任何环节的“堵塞”都会引发黄疸: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病等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未结合胆红素生成量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引发黄疸。
肝脏处理能力下降: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胆红素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
胆汁排泄受阻:胆结石、胆管肿瘤等疾病阻塞胆汁排出通道,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发胆汁淤积性黄疸。
二、黄疸的类型
根据胆红素代谢异常的环节,黄疸可分为三类,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各有特点:
1.溶血性黄疸
皮肤呈柠檬黄色,常伴贫血、血红蛋白尿。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与肝脏功能无关。
2.肝细胞性黄疸
皮肤呈浅黄至金黄色,伴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常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是肝脏实质细胞受损的直接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呈暗黄至黄绿色,伴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胆总管结石等疾病,长期胆汁淤积可加速肝硬化进程。
三、黄疸与肝病
黄疸是肝脏疾病的“报警器”,其严重程度与肝病进展密切相关。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其发展路径可概括为:
急性期:肝细胞炎症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黄疸、乏力、恶心等症状。此时若及时治疗,肝脏可完全修复。
慢性化:反复炎症刺激引发肝纤维化,肝脏逐渐失去正常结构,形成假小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黄疸、疲劳。
肝硬化期: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合成、解毒、代谢能力全面下降。此时黄疸加重,常伴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肝衰竭或肝癌。
四、治疗策略
黄疸的治疗需以病因诊断为基础,采取个体化方案:
1.溶血性黄疸
治疗原发病(如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支持、避免使用诱发溶血的药物。
2.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核苷类似物)联合保肝治疗。
酒精性肝病:严格戒酒、营养支持、使用抗炎保肝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解毒剂。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结石/肿瘤:内镜下取石或手术治疗。
PBC/AIH:熊去氧胆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重度黄疸:人工肝支持治疗(如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快速清除胆红素,为肝细胞再生争取时间。
人工肝技术突破:对于胆红素显著升高的患者,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DPMAS)模式可高效清除胆红素,显著改善预后。该技术通过吸附器选择性清除胆红素,无需补充大量血浆,适用于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浆资源紧张的患者。
五、预防与监测
一级预防:阻断致病源头
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和性接触
严格戒酒,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规定标准
慎用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等肝毒性药物
控制代谢综合征,预防脂肪性肝病进展
二级预防:早筛早治
慢性乙肝患者每半年检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
长期饮酒者每年进行FibroScan无创肝纤维化检测
有肝病家族史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定期随访
三级预防:延缓并发症
肝硬化患者每日钠摄入量限制,使用利尿剂控制腹水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接受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
肝性脑病患者采用乳果糖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
特别警示:自身免疫性肝病常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但更需警惕的是无黄疸期的隐匿进展。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若未及时干预,数年内即可发展为肝硬化。
黄疸是肝脏健康的“晴雨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从急性肝损伤到肝硬化的复杂病程。当身体发出“小黄人”信号时,请务必重视这一警告,及时就医,守护肝脏健康。
(司艳敏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肝硬化科/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