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沿着“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路径发展,这一过程被称为乙肝“三部曲”。尽管这一演变并非必然,但科学干预可显著降低风险。
一、规范抗病毒治疗:阻断病毒复制的核心手段
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是肝损伤的根本原因。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可减少肝脏炎症活动,从而延缓或阻止纤维化进展。
1.启动治疗的时机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肝功能异常(如ALT持续升高);
肝脏存在明显炎症或纤维化(通过FibroScan、肝穿刺活检或血液标志物评估);
年龄>30岁且病毒载量高(即使ALT正常);
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已进展至肝硬化(无论代偿期或失代偿期)。
2.药物选择与疗程
一线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是当前主流治疗方案。这些药物具有强效、低耐药的特点,需长期规律服用,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研究显示,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可使部分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甚至逆转。
3.追求临床治愈
对于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如表面抗原低水平、病毒载量低),可联合干扰素治疗以追求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临床治愈)。临床治愈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密切监测副作用。
二、定期监测与精准评估:动态掌握病情进展
乙肝患者需通过系统化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1.常规监测项目
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炎症活动度;
乙肝两对半与HBVDNA定量:监测病毒复制水平;
肝脏硬度检测(FibroScan):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甲胎蛋白(AFP)与异常凝血酶原(DCP):筛查肝癌标志物;
腹部超声/CT/MRI: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
2.监测频率
病情稳定者:每6个月复查一次;
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复查,高危人群需缩短至3个月;
抗病毒治疗初期:每月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待稳定后延长间隔。
3.肝癌早期筛查
肝硬化患者及高危慢性乙肝患者(如男性>40岁、女性>50岁、有肝癌家族史)需每6个月进行AFP联合影像学检查(B超或增强CT/MRI)。早期肝癌治愈率较高,而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筛查至关重要。
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肝脏额外负担
不良生活习惯可加速肝损伤进程,需从以下方面调整:
1.严格戒酒
酒精与乙肝病毒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加肝硬化和肝癌风险。乙肝患者应终身禁酒,包括所有含酒精饮品。
2.均衡饮食
避免霉变食物(如发霉花生、玉米),其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
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摄入,降低亚硝胺等致癌物暴露;
增加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3.规律作息
熬夜会干扰肝脏代谢功能,建议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尽量在23点前入睡。
4.避免滥用药物
许多药物需经肝脏代谢,非必要不使用保健品或中药偏方。用药前应咨询医生,避免药物性肝损伤。
四、并发症管理与风险分层:实现个体化防控
肝硬化是乙肝进展的关键节点,需根据分期制定管理策略。
1.代偿期肝硬化
以抗病毒治疗为基础,同时控制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风险。研究显示,长期有效抗病毒可使部分患者肝硬化程度逆转。
2.失代偿期肝硬化
除抗病毒外,需积极治疗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例如:
腹水患者需限制钠摄入并使用利尿剂;
静脉曲张高危者需进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
肝性脑病患者需降低血氨水平并调整饮食结构。
3.代谢性疾病协同管理
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乙肝患者若合并代谢综合征,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如二甲双胍)综合管理,以降低叠加风险。
乙肝“三部曲”并非不可逆转的宿命。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定期精准监测、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并发症分层管理,多数患者可长期稳定病情,甚至实现肝硬化逆转或临床治愈。关键在于:
早发现: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早治疗:符合条件者及时启动抗病毒,不拖延不自行停药;
早干预: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并发症防控,减少肝脏额外打击。
乙肝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需与医生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科学认知疾病进程,以主动姿态守护肝脏健康。
(贾伟娜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肝硬化科/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