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心梗)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心梗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其发病往往更为凶险。年轻人由于缺乏对心梗的认识,常常忽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机。以下六个危险信号,年轻人必须高度警惕。
一、胸痛及胸部不适
胸痛是心梗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部压迫感、紧缩感或钝痛,可能持续几分钟或反复出现。这种疼痛可能局限于胸部,也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颈部或下颌。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心梗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的心梗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针刺样疼痛。
二、呼吸困难
心梗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肺部淤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患者在轻微活动或静息时可能感到气短,伴随呼吸急促或窒息感。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哮喘或焦虑,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此外,半夜突然胸闷、喘不上气,可能是心梗发出的危险信号。
三、恶心呕吐
心梗发作时,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可能导致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或上腹部不适。年轻人常误以为是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若伴随其他心梗症状,需高度警惕。此外,无明确口腔病灶的牙痛或下颌痛,也可能是心梗的不典型症状。
四、突发冷汗
突发的大量冷汗是心梗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症状。这种冷汗与普通出汗不同,常在不活动或低温环境下突然发生,提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五、极度疲劳
心梗前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这种疲劳感可能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全身缺氧有关,常被年轻人忽视或归因于工作压力。
六、其他异常信号
(一)上半身其他部位疼痛
心梗引起的疼痛可能扩散至上半身的其他部位,如左肩、左臂、背部、颈部等。这些疼痛往往呈放射状,且可能在休息后缓解,但容易被误认为是肌肉劳损。
(二)意识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可能是心梗的危险信号。
(三)无预警信号
多数年轻人从未做过心脏检查,也没有典型的心绞痛预警,第一次发病可能就是致命的心梗或猝死。
七、年轻人心梗的高危因素
(一)不良生活习惯
1. 熬夜:连续3天睡眠小于5小时,心梗风险就会激增72%。
2. 饮食不健康: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会增加心梗风险。
3. 吸烟酗酒:吸烟和酗酒会加速血管损伤,增加心梗风险。
4. 久坐不动:长时间久坐,尤其是周末突击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梗。
(二)代谢异常
30岁左右的“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群体不断扩大,这些代谢异常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情绪压力
焦虑和抑郁人群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5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长期的情绪不稳定会增加心梗风险。
(四)家族史
直系亲属早发心梗(男性<55岁,女性<65岁)的家族史,也是心梗的高危因素。
八、如何预防心梗
(一)生活方式调整
1.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二手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
2. 健康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盐分。
3.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 充足睡眠:建立心脏友好作息,每天尽量22:30前入睡,中午午休20分钟。
(二)定期体检
从25岁起,每年除常规体检外,还要增加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超声的检查。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测,40岁以上每年一次。
(三)学会急救
一旦出现心梗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保持静卧,第一时间拨打120并明确告知“可能是心梗”。在血压正常前提下,可含服硝酸甘油,但需谨慎使用。
年轻人切勿忽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才能有效预防心梗,守护心脏健康。
九、总结
在了解了心梗的危险信号和高危因素后,年轻人应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首先,应避免长时间的久坐,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维持健康的体重和血压水平。
此外,年轻人应学会管理压力,通过运动、冥想、瑜伽或其他放松技巧来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心梗的风险。
对于有家族史的年轻人,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并与医生讨论个人的心血管风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能需要进行更频繁的检查或服用预防性药物。
最后,年轻人应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认识,一旦出现上述危险信号,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通过这些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年轻人可以有效降低心梗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王涛 安阳县中医院 心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