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心慌,或是心脏 “漏跳” 了一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往往会引发人们对 “心脏病” 的恐慌。事实上,这种心跳节奏的异常在医学上被称为心律失常,它并非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通过科学认知和合理应对,大多数人都能有效管理这一健康问题。
一、揭开心律失常的神秘面纱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或快慢偏离了正常范围。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 60-100 次 / 分钟,当心率低于 60 次 / 分钟时,称为心动过缓;高于 100 次 / 分钟时,则为心动过速。除了心率快慢的异常,心跳节律不规则也是心律失常的常见表现,比如房颤患者的心跳就毫无规律可言。
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早搏、房颤等。其中,早搏是最容易被感知的一种,很多人会感觉心脏突然 “咯噔” 一下,仿佛漏跳了一拍。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或大量饮酒后更容易出现。而房颤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二、揪出心律失常的 “幕后推手”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这些诱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生理因素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剧烈运动时,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心脏会加快跳动,从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睡眠时,身体代谢减慢,心率会相应降低,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此外,情绪波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状态时,体内的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节律紊乱。
疾病因素也不容忽视。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也会损害心脏的血管和心肌,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生活习惯对心律失常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长期熬夜、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会使心脏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此外,饮用过多的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也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节律异常。
三、正确认识心律失常的危害
很多人一听说自己有心律失常,就会担心不已,认为这是严重的心脏病,会危及生命。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心律失常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类型、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疾病。
一些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如偶尔的早搏,通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太大影响,只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诱因,就可以自行缓解。而一些病理性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房颤患者由于心房收缩不规则,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会引发脑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室性心动过速则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我们既不能过于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科学预防和应对心律失常
虽然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复杂,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减轻其危害。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律失常的基础。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戒烟限酒,避免饮用过多的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我们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问题。
当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果是偶尔的早搏,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先休息一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心律失常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科学认识它,了解其诱因和危害,采取正确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就可以有效管理这一健康问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心脏健康,远离心律失常的困扰。
(缪丹丹 郑州人民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