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如同人体的 “永动机”,日复一日地泵血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然而,当这台 “动力引擎” 因各种原因出现功能衰退时,就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作为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但其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心力衰竭,掌握早期识别要点与科学干预方法,为心脏健康筑起坚固防线。
一、认识心力衰竭:并非 “心脏停跳” 的终点
心力衰竭简称 “心衰”,并非指心脏完全停止工作,而是指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从医学角度分类,心力衰竭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右心衰竭则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常见下肢水肿、腹胀、食欲不振等表现;当左心和右心功能同时受损时,就会发展为全心衰竭,患者会同时出现上述两类症状,病情更为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心力衰竭并非老年人的 “专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心力衰竭的发病群体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已达 1.3%,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二、揪出心力衰竭的 “潜在推手”
心力衰竭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有助于我们从源头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
基础心脏疾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是引发心力衰竭的 “头号杀手”,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会逐渐损害心肌功能,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此外,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久而久之会引起心脏功能下降;糖尿病则会损伤心脏的血管和神经,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和收缩功能,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速心力衰竭的进程。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过量饮酒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降低心脏功能;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心脏处于持续的高负荷状态,容易引发心脏功能衰退。此外,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等因素则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例如,肺部感染会加重肺部淤血,增加心脏负担;快速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影响心脏的充盈和射血功能;强烈的情绪波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三、早期识别:捕捉心力衰竭的 “信号”
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或衰老的表现,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掌握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要点至关重要。
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但其表现形式多样。早期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这种 “劳力性呼吸困难” 常被误认为是体力下降的正常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在夜间睡觉时可能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坐起后才能缓解,这就是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患者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感到呼吸困难,只能采取端坐位呼吸。
水肿也是心力衰竭的常见信号。早期水肿多表现为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部位,按压时会出现凹陷,且在傍晚或长时间站立后更为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随着病情加重,水肿会逐渐向上蔓延,累及小腿、大腿甚至腹部,出现腹水。
除了呼吸困难和水肿,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例如,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稍微活动就会感到体力不支;由于胃肠道淤血,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泡沫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血液检查等都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常用方法,其中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依据。
四、科学干预:为心脏 “减负”,重拾动力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综合治疗措施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利尿剂可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可以改善心脏的重构,延缓病情进展;β 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脏的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需要使用强心药物来增强心脏的收缩功能。
非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以通过植入三腔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供体有限,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不宜长期卧床,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功能。饮食方面,应限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 5 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同时要控制液体摄入,防止加重水肿。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
此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心力衰竭的管理至关重要。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冠心病患者要及时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以减少对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五、日常管理:守护心脏的 “长治久安”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随访。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是心力衰竭管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病情稳定的患者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随访。
自我监测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患者应学会监测自己的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可能是水钠潴留的信号,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是否加重,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就医。
心理调节也不容忽视。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总之,心力衰竭虽然严重,但并非不可防治。只要我们能够早期识别其信号,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并做好日常管理,就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守护好心脏这一 “生命动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为生命续航。
(缪丹丹 郑州人民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