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这个常被误解为 “衰老代名词” 的生理阶段,其实是女性生命中一段自然且重要的过渡时期。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身体发出的 “转型信号”。据统计,绝经平均48-52岁,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 49 岁,围绝经期通常从 46岁左右开始,前后持续 4-8 年。若能提前识别身体发出的信号,就能从容应对这一阶段的变化,甚至从中收获对自我健康更深的认知。
信号一:月经周期的 “紊乱密码”
月经周期的改变往往是围绝经期最早出现的信号,却常被误认为是 “月经不调” 而被忽视。正常情况下,女性的月经周期为 21-35 天,而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不规则,雌激素分泌波动,会导致周期变得毫无规律。
有的女性可能原本 28 天的周期突然缩短至 20 天,经量明显减少,仅持续 2-3 天;也有的女性周期延长至 40-50 天,经量反而增多,甚至出现淋漓不尽的情况。这种紊乱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最终以月经彻底停止告终。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月经紊乱都与围绝经期相关。如果出现经量突然大增、经期超过 10 天,或性交后出血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对于围绝经期的生理性月经紊乱,建议记录月经周期、经量变化,为医生判断提供依据。
信号二:血管舒缩带来的 “冰火两重天”
“突然一阵热从胸口涌到脸上,脸红得像关公,接着浑身冒汗,哪怕寒冬腊月也得掀开被子”—— 这种被称为 “潮热盗汗” 的症状,是围绝经期最具代表性的血管舒缩症状。约 75% 的女性在围绝经期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潮热,通常持续 1-5 分钟,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不等。
其原理是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稳定性。除了潮热盗汗,部分女性还会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这些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应对潮热盗汗,可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等,能有效改善血管舒缩功能。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信号三:情绪与认知的 “过山车”
围绝经期女性常被贴上 “脾气差”“敏感多疑” 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激素波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失衡,进而引发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
有的女性会发现自己变得易怒,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火;有的则陷入莫名的悲伤,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热情;还有的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比如频繁忘记钥匙放在哪里,工作中难以专注完成任务。
这些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并非 “矫情”,而是生理变化带来的客观反应。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而女性自身也可通过心理调节来应对:多与朋友沟通交流,释放心理压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改善情绪状态。此外,充足的睡眠也能缓解情绪波动,建议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
信号四:骨骼与关节的 “隐形警报”
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的另一个潜在威胁是骨质疏松,这一信号往往因早期无症状而被忽视。雌激素具有保护骨骼的作用,它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流失。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逐渐减少,骨骼密度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除了骨质疏松,许多女性还会出现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尤其是膝关节、腰椎等部位。这可能与雌激素下降导致的关节软骨代谢异常、肌肉力量减弱有关。
预防骨骼与关节问题,需从围绝经期开始就注重骨健康:增加钙的摄入,多吃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补充维生素 D,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可通过晒太阳或服用补充剂获取;坚持负重运动如慢跑、跳绳等,能有效刺激骨密度增加。同时,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跌倒,减少骨折风险。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它带来的身体变化虽然复杂,但并非无法应对。识别月经周期紊乱、潮热盗汗、情绪认知变化、骨骼关节不适这 4 大信号,就像拿到了一把解读身体的 “钥匙”。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必要的医疗干预以及积极的心理调适,女性完全可以平稳度过这一时期,甚至开启更加健康、自信的人生新阶段。记住,围绝经期不是衰老的终点,而是生命旅程中一段需要被温柔以待的转型之路。
(赵新奇 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