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性而言,围绝经期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一时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身体和情绪仿佛按下了“混乱键”。潮热盗汗、脾气暴躁易激动、过分焦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让许多女性感到困惑和无助,一次次引起家庭风波。而当围绝经期遇上痰湿中阻,女性面临的困扰更是双倍增加,身体与情绪都遭受着煎熬。
一、围绝经期与痰湿中阻:双重困扰的交织
围绝经期女性的身体和情绪变化,与激素水平的波动密切相关。雌激素的减少,让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身体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从而引发潮热和盗汗。同时,神经系统变得敏感,导致情绪波动、焦虑和易怒。
而痰湿中阻,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指因痰湿之气阻滞,导致的病症。它通常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患者会感到胸口有压迫感,呼吸不畅,稍微动弹就会出现气短的情况。痰湿中阻还可能导致肺部的痰湿阻塞,使肺部的气血循环受阻,从而出现咳嗽的症状,有的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围绝经期遇上痰湿中阻,女性的症状会更加复杂和严重。身体上,除了围绝经期原有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肥胖或超重、腹胀和消化不良、大便异常、女性月经不调等问题。痰湿阻滞会导致体内湿气积聚,影响新陈代谢,使人容易发胖或体重超标。同时,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在情绪方面,痰湿瘀阻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易怒、焦虑等症状。
二、中医对围绝经期痰湿中阻的认识
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痰湿中阻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造成痰湿内阻。肾主水液代谢,肾气不足也会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加重痰湿的形成。此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痰湿中阻的发生。
痰湿中阻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痰湿阻滞气机,影响气血的运行。痰湿黏滞,容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各种症状。例如,痰湿阻滞在胸部,会引起胸闷、气短等症状;痰湿阻滞在脾胃,会导致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中医调理妙方:辨证论治,综合调理
针对围绝经期痰湿中阻,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成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一种常见方式。对于阴虚火旺型患者,主要表现月经紊乱、潮热多汗、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干舌红等,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其他地黄丸系列。肝气郁结型患者,表现为月经紊乱、胸胁胀满、情绪不稳、急躁易怒等,可选用逍遥丸或逍遥丸系列。气血两虚型患者,出现月经紊乱、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可选用归脾丸或八珍丸。痰湿瘀阻型患者,有月经紊乱、肢体困重、头重头痛、胸闷腹胀等表现,可根据痰湿所在的部位,选用二陈丸或八正散。
中药方剂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剂有二陈汤、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导痰汤、涤痰汤、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例如,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痰湿中阻的患者。三仁汤能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对于痰湿阻滞伴有湿热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痰湿中阻的症状。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丰隆、中脘、阴陵泉等。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丰隆是祛痰的要穴,能化痰祛湿;中脘为胃之募穴,可调理脾胃气机;阴陵泉能健脾利湿。
食疗调理同样不可忽视。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食疗调理。比如,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患者可以将这些食材煮粥或煲汤食用,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四、日常调理与预防
除了中医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调理和预防。饮食上,要尽量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腻、生冷、黏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冷饮、年糕等。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冬瓜、红豆、绿豆等。
生活作息要规律,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避免熬夜。熬夜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加重痰湿的形成。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体操、散步等,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缓解痰湿中阻的症状。
此外,患者还要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学会释放压力,可以通过冥想、阅读、旅行等方式,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围绝经期遇上痰湿中阻,虽然会给女性带来身体和情绪的双重困扰,但中医调理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结合日常的调理和预防,女性朋友们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平稳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白华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