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髓 “罢工” 了?聊聊再生障碍性贫血那些事儿

2025-03-17 15: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默默工作的 “造血工厂”—— 骨髓。它每天不停地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转,让身体充满活力。但有时候,这个 “工厂” 会突然 “罢工”,导致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数量急剧减少,这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只要了解它,就能更好地应对。

一、骨髓为什么会 “罢工”
要弄清楚再生障碍性贫血,得先明白骨髓这个 “造血工厂” 的工作原理。骨髓里有一群 “种子细胞”—— 造血干细胞,它们就像万能的工匠,能不断分裂、成熟,最终变成各种血细胞。当这些 “种子细胞” 受到损伤,或者它们生长的 “土壤”—— 骨髓微环境出现问题时,造血功能就会下降,就像工厂里的机器坏了、原料没了,产品自然就无法正常生产。

导致骨髓 “罢工” 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则还在探索中。

1. 化学物质:是常见的 “破坏者” 之一,比如长期接触苯、甲醛等有害物质,它们会像 “毒素” 一样损伤造血干细胞,影响其增殖和分化。生活中,新装修的房子、劣质的家具和文具中可能含有这些物质,长期接触就可能埋下隐患。

2. 药物因素:也可能引发骨髓 “罢工”。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对造血干细胞产生副作用,比如一些抗肿瘤药物、抗风湿药物等。不过,这种情况通常与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能降低风险。

3. 病毒感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像肝炎病毒、EB 病毒等,可能会直接侵犯造血干细胞,或者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伤骨髓的造血功能,让 “造血工厂” 的生产效率大打折扣。

还有一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找不到明确的原因,被称为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 “防御部队”,当它出现 “判断失误” 时,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二、骨髓 “罢工” 后身体会出现哪些信号
骨髓 “罢工” 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会减少,身体会发出一系列 “求救信号”,这些信号其实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症状。

1. 贫血:是最明显的信号之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当红细胞减少时,身体各个器官就会缺氧。人会变得脸色苍白、嘴唇没有血色,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到心慌、气短、乏力,就像没给身体 “充电” 一样,总是提不起精神。

2. 容易出血:是另一个典型症状,血小板就像血液中的 “止血小卫士”,当血小板减少时,身体的止血功能会下降。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皮肤上会出现密密麻麻的小出血点,像针尖一样大小,轻轻一碰可能就会出现瘀青,严重时还会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情况。

3. 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是身体的 “防御战士”,负责抵抗细菌、病毒等外来 “入侵者”。当白细胞减少时,身体的抵抗力会变弱,就像 “防御工事” 出现了漏洞,很容易受到感染,比如反复感冒、发烧,口腔、咽喉容易发炎,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感染。

这些症状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先后表现出来。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尤其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逐渐加重时,就要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

三、如何判断骨髓是否 “罢工”
要确定骨髓是否 “罢工”,是否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一系列的检查来 “侦察”。

1. 血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检查项目。通过抽取少量血液,就能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通常会显示 “三系减少”,也就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都低于正常范围,而且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基本正常,这是与其他贫血疾病相区别的一个特点。

2.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关键证据”。医生会用一根细针在髂骨或胸骨等部位抽取少量骨髓液,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中的造血细胞情况。如果骨髓中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脂肪细胞增多,就像 “造血工厂” 里的工人寥寥无几,大部分地方都空了出来,这就提示可能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3. 骨髓活检:比骨髓穿刺更进一步。它是取一小块骨髓组织进行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骨髓的结构和造血情况,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衰竭,以及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此外,还可能进行一些其他检查,比如肝功能、病毒学检查、免疫相关检查等,目的是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造血功能下降的疾病,明确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方向。

四、让骨髓 “复工” 的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就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让 “罢工” 的骨髓重新 “开工”。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决定。

1. 免疫抑制治疗: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适用于没有合适骨髓供体的患者。因为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免疫抑制剂就像 “调节剂”,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跃,减少对造血干细胞的攻击,让造血干细胞能够重新生长和增殖。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等,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因为它们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

2.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这种方法就像给 “造血工厂” 换一批新的 “种子细胞”,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让它们在患者的骨髓中 “安家落户”,重新开始造血。不过,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而且移植过程比较复杂,术后还需要预防排斥反应和感染等并发症。

3. 支持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就像给 “造血工厂” 提供 “后勤保障”。当患者贫血严重时,需要输注红细胞来改善缺氧症状;血小板严重减少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来预防和治疗出血;发生感染时,要及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感染,避免病情加重。

此外,还有一些促进造血的药物,比如雄激素,它能刺激骨髓造血,常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但使用雄激素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男性化表现、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定期监测。

五、日常护理助力骨髓 “恢复元气”
在治疗的同时,做好日常护理也能帮助骨髓 “恢复元气”,促进病情的好转。

1. 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要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定期洗澡、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2. 避免出血风险: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防止受伤出血;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用力擤鼻涕,减少牙龈和鼻腔出血的可能;尽量避免使用锋利的工具,如刀、剪等,如果必须使用,要格外小心。

3. 合理饮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骨髓的造血功能。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鱼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是造血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能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有助于红细胞的生成;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防止胃肠道感染。

4. 规律作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免疫系统的稳定和造血功能的恢复;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5. 心理调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过程可能比较漫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或者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来缓解压力,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并不是不治之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很多患者通过积极治疗都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骨髓能够重新 “开工”,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且做好日常护理,就有机会战胜疾病,重拾健康生活。

(田丽丽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