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遇到被动物咬伤的情况,无论是猫、狗,还是野生动物,咬伤后皮肤上的伤口就像打开了一扇 “大门”,可能让细菌、病毒趁机进入人体,引发感染甚至更严重的疾病。这时候,打疫苗就成了重要的防护手段。但并非所有咬伤都需要打疫苗,得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尤其是某些特殊情况,必须及时安排疫苗接种,才能避免健康风险。
一、咬伤背后的 “健康威胁”:不止是伤口那么简单
被咬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隐藏在动物唾液、爪子上的病原体就有了可乘之机。这些病原体中,最需要警惕的是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杆菌,以及各种细菌,它们可能带来不同的健康威胁。
1. 狂犬病病毒 “凶险万分”。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猫、狗、狼、蝙蝠等动物的唾液中,通过咬伤或抓伤进入人体后,会沿着神经蔓延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狂犬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是 100%,堪称 “致命威胁”。病毒进入人体后有一定的潜伏期,短则几天,长则数年,潜伏期的长短与伤口的位置、病毒数量等有关,越是靠近头部、颈部的伤口,潜伏期可能越短。
2. 破伤风杆菌 “潜伏作恶”。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粪便中,咬伤的伤口如果较深、污染严重,形成缺氧的环境,就容易让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攻击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抽搐,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即使是看似轻微的咬伤,只要伤口较深,都可能存在感染破伤风的风险。
3. 细菌感染 “常见麻烦”。动物口腔中含有大量细菌,咬伤后这些细菌会随着伤口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严重时细菌可能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治疗不及时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这些动物咬伤,狂犬疫苗 “不能少”
狂犬病的致死性让狂犬疫苗的接种显得尤为重要,被某些动物咬伤后,狂犬疫苗必须及时接种,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
1. 犬类咬伤 “首当其冲”。无论是家养宠物狗还是流浪狗,咬伤后都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即使是看似健康的狗,也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处于潜伏期),尤其是流浪狗,没有经过疫苗接种,携带病毒的概率更高。被狗咬伤后,哪怕伤口再小,只要皮肤出现破损或出血,都要尽快接种狂犬疫苗。
2. 猫科动物咬伤 “不容忽视”。猫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常见宿主,被猫咬伤或抓伤后,同样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尤其是野猫、未接种疫苗的家猫风险更高。猫的爪子锋利,抓伤时可能带入唾液中的病毒,因此即使是抓伤,只要有皮肤破损,也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3. 野生动物咬伤 “必须警惕”。狼、狐狸、蝙蝠、獾等野生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概率极高,被这些动物咬伤后,除了接种狂犬疫苗,往往还需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如抗狂犬病血清),以增强防护效果。这些动物的攻击性强,伤口通常较深,病毒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必须严格按照暴露后预防流程处理。
4. “特殊情况” 也不能漏。被老鼠、兔子等啮齿类动物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概率较低,但如果是在狂犬病高发地区,或无法确定动物是否健康,最好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接种;被猴子等灵长类动物咬伤,除了考虑狂犬病,还要关注其他传染病,但狂犬疫苗通常也建议接种。
三、伤口符合这些特点,破伤风疫苗 “安排上”
破伤风杆菌喜欢在深而窄、污染严重的伤口中繁殖,因此被咬伤后,只要伤口符合这些特点,破伤风疫苗就必须安排上,才能有效预防感染。
1. 伤口 “又深又窄” 是高危。动物的牙齿锋利,咬伤后容易形成深而窄的伤口,这种伤口内部缺氧,正好为破伤风杆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比如被动物咬出的穿刺伤、贯通伤,即使伤口表面看起来不大,内部损伤较深,也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2. 伤口 “污染严重” 需注意。如果咬伤时伤口接触了泥土、粪便、动物唾液等污染物,感染破伤风杆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尤其是被流浪动物咬伤,动物口腔和爪子上的污染物更多,伤口污染严重,必须接种破伤风疫苗,同时要彻底清理伤口,减少细菌和病毒残留。
3. “陈旧伤口” 也可能需要。如果之前的咬伤伤口没有及时处理,已经结痂,但伤口较深或当时污染严重,也可能存在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即使过了几天,也建议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补种破伤风疫苗或加强针。
4. “未全程接种过” 需重视。如果之前没有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不确定自己的免疫状态,被咬伤后只要存在感染风险,就需要及时接种破伤风疫苗;如果之前接种过,但超过了保护期,可能需要接种加强针,具体需根据医生评估决定。
四、咬伤后 “第一时间处理”,疫苗效果 “更可靠”
被咬伤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能减少病原体的侵入,同时让后续接种的疫苗效果更可靠,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第一步。
1. “冲洗伤口” 要彻底。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的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冲洗 15 分钟。冲洗时要用力挤压伤口周围的组织,让污血和唾液尽量流出,尽可能将伤口内的病毒、细菌冲掉。如果伤口较深,可以用注射器或专用冲洗器深入伤口内部冲洗,确保每个角落都被冲洗到。
2. “消毒伤口” 不能省。冲洗完毕后,用碘伏(或其他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杀死残留的病原体。注意不要用酒精直接涂抹伤口内部(会刺激组织),但可以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消毒后不要包扎过紧(尤其是深而窄的伤口),保持伤口通风,有利于减少破伤风杆菌繁殖的环境。
3. “尽快就医” 别拖延。处理完伤口后,要尽快到医院或疾控中心接种疫苗,狂犬疫苗的接种越早越好,最好在咬伤后 24 小时内完成第一针接种,超过 24 小时也要接种,只要在发病前完成全程接种,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破伤风疫苗也建议在 24 小时内接种,效果更佳。
4. “伤口缝合” 需谨慎。对于较深、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缝合,但缝合前必须彻底清理伤口,并且要考虑破伤风和狂犬病的预防情况。医生会根据伤口的位置、污染程度等决定是否缝合,以及何时缝合,避免因缝合导致病原体被封闭在伤口内,增加感染风险。
五、疫苗接种 “这些事” 要知道,避免误区更安心
接种疫苗后,很多人会有各种疑问,了解这些知识能避免误区,让接种更安心,也能确保疫苗发挥最佳效果。
1. 狂犬疫苗 “接种程序” 要记牢。目前狂犬疫苗的接种程序主要有 “5 针法”(第 0、3、7、14、28 天各接种 1 剂)和 “2-1-1 法”(第 0 天接种 2 剂,第 7、21 天各接种 1 剂),两种程序都能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全程接种,不能中途中断或提前、延后太久,否则会影响抗体产生。
2. 破伤风疫苗 “接种次数” 看情况。如果之前没有接种过破伤风疫苗,需要接种 3 剂完成基础免疫;如果之前接种过,只是加强针,通常接种 1 剂即可。具体的接种次数和剂量,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免疫史来决定。
3. “不良反应” 不用慌。接种疫苗后,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发痒,或低热、乏力等轻微不良反应,这些通常是正常的,一般 1-2 天内会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疹蔓延),或持续高热、局部化脓等,要及时就医处理。
4. “接种后护理” 要做好。接种疫苗后,要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感染;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产生抗体;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饮酒,以免加重不良反应或影响疫苗效果。
六、这些 “特殊情况”,处理方式 “有不同”
不同人群、不同咬伤场景,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要点,能让防护更精准。
1. 儿童咬伤 “更需重视”。儿童皮肤娇嫩,被咬伤后伤口往往更深,感染风险更高;且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儿童被咬伤后,处理伤口要更仔细,疫苗接种要更及时,家长要全程陪同,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 孕妇咬伤 “不能等”。孕妇被咬伤后,同样需要接种狂犬疫苗和破伤风疫苗,这些疫苗属于灭活疫苗,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接种,感染狂犬病或破伤风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更大,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接种,不要因担心胎儿而延误治疗。
3. “已经接种过疫苗” 也可能需要加强。如果之前全程接种过狂犬疫苗,在 3 个月内再次被咬伤,通常不需要再次接种;超过 3 个月,可能需要接种加强针;具体需根据咬伤情况和上次接种时间,由医生评估决定。破伤风疫苗如果超过保护期则需要加强接种。
4. “多处咬伤或严重咬伤” 处理更严格。被动物多处咬伤,或伤口位于头、面、颈部、手部等神经丰富的部位,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更高,除了接种狂犬疫苗,通常还需要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以快速中和病毒;同时,伤口处理要更彻底,可能需要外科医生进行清创缝合,破伤风疫苗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积极。
被咬伤后是否需要打疫苗,不能凭感觉判断,要根据咬伤的动物种类、伤口特点、自身免疫状态等综合决定。狂犬疫苗在被犬、猫、野生动物等咬伤后,只要有皮肤破损,通常都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在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时必须安排;同时,第一时间彻底处理伤口是基础。记住,面对咬伤,宁可谨慎一些,及时就医咨询,也不要因侥幸心理延误接种,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健康。
(董方 开封市中心医院 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