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诠释,也是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思想源头。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才能维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寒暑往来,阳气消长,万物随之生长收藏,人的养生之道也应随之调整。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养生重点,遵循自然法则,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一、春生:疏泄肝气,养“生”之道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草木萌发,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医视角看,春季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肝气主“疏泄”,负责调节情绪、推动气血运行,与春季万物“生发”的特性相呼应。此时若违背自然规律,易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引发春困、烦躁、头晕等不适。因此,春季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其性而疏其气”,让身体与自然一同“生发”。
起居:夜卧早起,舒展形体
《黄帝内经》提倡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春季白昼渐长,应适当晚睡早起(如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晨起后可到户外散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气血随阳气一同舒展。尤其要注意“春捂”,春季阳气初升但寒气未消,过早减衣易使风寒入侵,导致感冒或关节疼痛,建议遵循“上薄下厚”原则,重点保暖腰腹和脚部。
饮食:温补升阳,少酸多甘
春季肝气易旺,而“肝木克脾土”,过旺的肝气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饮食宜“少酸多甘”,减少酸味食物(如醋、李子)对肝气的刺激,增加甘甜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以健脾养胃。同时,可适当食用具有温补升阳作用的食材,如韭菜、春笋、生姜,帮助阳气生发,但需避免过食辛辣燥热之物,以免“上火”。推荐食疗方:韭菜炒鸡蛋(温补肝气)、山药小米粥(健脾养胃)、春笋排骨汤(清热生津)。
情志:疏肝解郁,心平气和
春季肝气疏泄不畅易导致情绪抑郁或急躁,养生需注重“疏肝解郁”。可通过赏花、踏青、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也可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按压3-5分钟,以疏通肝气。中医认为“怒伤肝”,春季应尽量避免暴怒或长期抑郁,保持心态平和,让情绪如春日般舒展。
运动:轻柔舒展,激发活力
春季运动宜选择轻柔舒展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瑜伽等,以拉伸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忌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过度耗汗会损伤阳气)。晨起后可做“春生操”:双手掌心相对,缓慢上举至头顶,同时吸气,感受身体向上舒展;再缓慢放下,呼气,重复5-10次,模仿草木拔节生长之态,激发身体生机。
二、夏长:养心防暑,养“长”之道
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繁茂,是自然界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人体的“心”,心主血脉、主神志,与夏季“蕃秀”(繁茂秀美)的特性相契合。此时阳气最盛,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但也易受暑热、湿邪侵袭,或因贪凉而损伤阳气。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防暑热、护心阳、祛湿邪”,让身体如草木般茁壮成长。
起居:夜卧早起,顺应暑气
夏季白昼最长,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适当晚睡(不超过11点)、早起,充分利用白昼时间。正午气温最高时可适当午休(30分钟左右),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缓解“夏乏”。同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但切不可过度贪凉,如空调温度过低(建议不低于26℃)、直接睡在风口,否则易导致风寒湿邪入侵,引发头痛、关节痛或腹泻。
饮食:清热利湿,少苦多辛
夏季气候炎热,易生“暑热”;雨水多,易生“湿邪”,饮食需兼顾“清热”与“利湿”。可多吃绿豆、西瓜、黄瓜、苦瓜等清热解暑之物,但苦瓜性苦寒,过量易损伤脾胃,需“少苦”;适当食用辛味食物(如生姜、葱白),以发散暑湿、开胃助消化(中医认为“辛能散”)。夏季出汗多,需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但忌大量饮用冰镇饮料,以免刺激胃肠。推荐食疗方:冬瓜海带汤(清热利湿)、莲子百合粥(养心安神)、绿豆薏米汤(解暑祛湿)。
情志:静心安神,忌怒忌躁
“心在志为喜”,但夏季暑热易使人烦躁不安,“怒则气上”会加重心脏负担。中医提倡“心静自然凉”,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蝉鸣鸟叫等方式平复心绪,避免大喜大悲。正午或午后可静坐片刻,闭目养神,让心神得以安宁,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让情绪如夏日繁花般从容绽放。
运动:清晨傍晚,避热避汗
夏季运动需避开正午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以散步、游泳、慢跑等项目为宜。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汗血同源”,过度耗汗会耗伤心气)。运动后可饮用温凉的绿豆汤或淡盐水,不可立即喝冰镇饮料或冲冷水澡,以免寒气侵入体内。中医认为夏季运动应“使气得泄”,即让身体自然排汗,但需“无厌于日”,不可因怕热而完全躲在空调房内,否则会阻碍阳气宣泄。
三、秋收:润肺防燥,养“收”之道
秋季天高气爽,金风送凉,草木凋零,果实成熟,自然界呈现出“收敛”“沉降”的态势。中医认为秋季属“金”,对应人体的“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与秋季“容平”(万物从容平定)的特性相应。此时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干燥,易出现“秋燥”,损伤肺津;同时人体也需顺应自然,收敛心神,为冬季“闭藏”做准备。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润肺防燥、收敛神气”。
起居:早卧早起,顺应秋气
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以顺应阴气收敛,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秋季昼夜温差大,需注意“秋冻”——不要过早添加厚衣,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增强抗寒能力,但需根据气温变化调整,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背部保暖,因为背部是肺的“反射区”,受寒易引发咳嗽、气喘。
饮食:滋阴润肺,少辛多酸
秋季“燥邪”当令,易损伤肺阴,导致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需“滋阴润肺”,同时“少辛多酸”——减少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对肺的刺激(中医认为“辛能散”,不利于收敛),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乌梅)以收敛肺气。可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山药等滋阴润燥之物,推荐食疗方:冰糖雪梨汤(润肺止咳)、银耳百合粥(滋阴生津)、酸梅汤(敛肺开胃)。但需注意,秋季脾胃功能较弱,不宜过食生冷或油腻之物,以免消化不良。
情志:收敛心神,避免悲忧
“肺在志为忧”,秋季万物凋零,易使人产生悲秋情绪,过度忧思会损伤肺气。此时应注重“收敛神气”,可通过登高远眺、赏秋菊、听秋声等方式调节情绪,培养乐观心态。中医认为“悲则气消”,秋季要避免过度悲伤,可多与亲友相聚,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心神如秋日晴空般开阔平和。
运动:适度收敛,避免耗散
秋季运动应顺应“收敛”之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过度耗散。可选择登山、快走、太极拳等项目,运动强度以身体微热、略有出汗为宜。秋季宜“练肺”,可做“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10-15分钟,以增强肺功能。同时,秋季干燥,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温水或淡茶),避免口干舌燥。
四、冬藏:补肾防寒,养“藏”之道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蛰伏,自然界进入“闭藏”阶段,为来年春天的生发积蓄能量。中医认为冬季属“水”,对应人体的“肾”,肾主藏精、主骨生髓,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与冬季“闭藏”的特性相吻合。此时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养生需注重“防寒保暖、补肾藏精”,让身体如动物冬眠般休养生息。
起居:早卧晚起,顺应冬藏
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早睡以保养阳气,晚起以顺应阴气闭藏,避免在日出前外出(此时寒气最重)。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保护腰腹、脚部和颈部(腰为肾之府,脚为肾经起点,颈部受凉易引发感冒)。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8-22℃,湿度50%-60%,避免过度干燥。冬季忌大汗,穿衣不宜过厚,以免出汗耗伤阳气;也不可过度烤火或使用暖气过久,以免耗伤阴津。
饮食:温补散寒,补肾益精
冬季阳气衰微,需“温补”以助阳气生发,同时“补肾藏精”。可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桂圆、核桃等,以抵御寒冷、滋养肾精;也可适当食用黑色食物(中医认为“黑色入肾”),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以补肾益精。但需避免过食辛辣燥热之物,以免上火。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散寒)、黑芝麻糊(补肾益精)、核桃粥(温肾补脑)。冬季宜“食热饮热”,少喝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情志:恬淡虚无,藏神于内
冬季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让心神收敛,如藏于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可减少外出社交,多留在家中静养,通过读书、练字、冥想等方式调养心神,避免大喜大悲或过度思虑(“思虑伤脾”,进而影响肾精的收藏)。中医认为“肾在志为恐”,冬季应避免恐惧、焦虑等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让精神如冬日大地般沉静。
运动:温和内敛,避免扰动
冬季运动宜“温和内敛”,避免剧烈运动扰动阳气。可选择在室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轻柔运动,或在正午气温较高时到户外散步、慢跑,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中医认为冬季“无泄皮肤”,即不宜过度出汗,以免阳气随汗外泄。可适当按摩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处),每次5-10分钟,以补肾强腰、温通经络。
结语:顺应自然,天人共养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四季养生之道,本质上是“天人相应”理念的实践——人通过调整起居、饮食、情志、运动,使身体节律与自然节律同步,实现“阴阳平衡”。春季疏泄以应生发,夏季防暑以助生长,秋季润肺以顺收敛,冬季补肾以合闭藏,每个季节的养生重点虽不同,但核心都是“顺应自然,不违其性”。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与自然的联系从未中断。遵循中医四季养生之道,并非刻板遵循古训,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季节特点灵活调整——比如春季过敏者需减少接触花粉,夏季湿热体质者应加强祛湿,秋季阴虚者需重点滋阴,冬季阳虚者应注重温补。唯有“知时识势”“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共养”,让身体在四季轮回中保持健康活力,正如《黄帝内经》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终达到“阴阳平和,病安从来”的境界。
(丁萍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