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病床到生活:中风患者恢复期的全科康复护理要点

2025-04-10 15: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约240万,其中70%-80%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对中风患者而言,急性期治疗仅是“救命”,而恢复期的康复护理才是“重生”的关键——它不仅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更能帮助患者重新融入家庭与社会。本文将从全科医学视角,详解中风患者恢复期(发病后1-6个月,黄金恢复期为前3个月)的康复护理要点,助力患者从病床平稳过渡到日常生活。

一、康复启动:抓住“黄金期”,从病床开始的早期干预

中风患者的康复并非从出院后才开始,而是应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功能不再进展)后48-72小时尽早启动。研究表明,早期康复可使肢体功能恢复概率提升30%,且能有效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体位摆放:为功能恢复“打基础”

卧床期间的正确体位摆放,能有效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如足下垂、肩手综合征),是康复的“第一步”。

-仰卧位:头部垫软枕,患侧肩部垫枕使肩关节稍外展,肘腕伸直,掌心向上;患侧下肢外侧垫枕,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微屈,足底放足托(或沙袋)保持足背伸,避免足下垂。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侧上肢向前伸展,肘腕伸直,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膝,下方垫枕支撑,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呈90°左右。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需家属协助摆放),患侧肩部向前伸,避免受压,肘腕伸直;健侧下肢屈膝向前,踩在床面上,背后垫枕固定体位。

体位需每2小时更换一次,更换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肢体,尤其注意保护患侧肩关节——中风后肩关节囊松弛,过度牵拉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2.早期被动活动:预防“肢体僵硬”

当患者无法主动活动时,家属或护理人员需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上肢:从肩关节开始,依次做前屈、后伸、外展、内旋等动作(每个动作保持5-10秒),再活动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旋转、屈伸)和手指(张开、握拳),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下肢:活动髋关节(屈伸、外展)、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特别注意踝关节背伸训练(可辅助用手将脚背向上推),预防足下垂。

被动活动需遵循“循序渐进、不引起疼痛”原则,若患者出现肢体痉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应减少用力,避免强行拉伸。

3.并发症预防:康复的“隐形防线”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易引发三大并发症,需重点防范:

-压疮:每2小时翻身一次,骨突部位(骶尾部、髋部、足跟)垫气垫或软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温水擦拭后涂润肤霜;若出现皮肤发红,需增加翻身频率,避免受压。

-深静脉血栓:除被动活动外,可穿医用弹力袜,家属每日轻揉患侧下肢(从脚踝向大腿方向)促进血液循环;若发现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栓。

-肺部感染: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无法自行排痰时,可用吸痰器辅助,必要时遵医嘱雾化吸入。

二、功能康复:从“能活动”到“会活动”的阶梯训练

随着病情好转,康复训练需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恢复肢体运动、语言、吞咽等核心功能。全科康复强调“个体化”,需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程度制定阶梯式计划。

1.肢体运动功能:从“坐起”到“行走”的突破

肢体瘫痪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障碍,训练需遵循“床上→床边→床下”“坐位→站立→行走”的顺序。

-坐位训练:先从半坐位(30°角)开始,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增加角度至90°;坐稳后(能维持坐位30分钟不摇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双手交叉前伸、左右侧屈,或家属轻推患者肩部,让其自主调整平衡。

-站立训练:在床边进行,家属协助患者站立,患侧下肢稍向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扶床沿或助行器,先练习站立平衡(从1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0-15分钟),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左右脚交替承重)。

-行走训练:需在站立平衡稳定后进行,初期用助行器辅助,患侧下肢迈步时,家属可在膝部轻轻向前推,帮助腿部伸直;注意避免“划圈步态”(患侧下肢外旋划圈),若出现需及时纠正,必要时请康复治疗师指导。

训练时需“量力而行”,以患者不疲劳、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为宜;若出现头晕、心慌、肢体疼痛,应立即停止。

2.上肢与手功能:从“抓握”到“精细动作”的重建

上肢功能恢复难度大于下肢,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如扣纽扣、拿筷子),需从基础抓起:

-肩关节训练: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做“梳头”“摸对侧肩膀”等动作,或借助滑轮装置(将绳子两端系在床头和患手,拉动绳子使患侧上肢上举),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手功能训练:

-初期:练习握力(握皮球、握力器)、手指伸展(用健手辅助患指张开)、对指运动(拇指与其余四指依次触碰)。

-进阶:捡黄豆、叠积木、拧瓶盖等精细动作,或进行日常生活动作模拟(如拿勺子、翻书)。

训练时可配合视觉反馈(如看着患手做动作),并给予鼓励,避免患者因困难而放弃——手功能恢复较慢,可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以上,耐心至关重要。

3.语言与吞咽功能:打破“沟通与进食”的障碍

约3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失语症)或吞咽困难,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误吸性肺炎。

-语言康复:

-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但说不出):从单音节(如“啊”“不”)、单词(如“饭”“水”)开始,逐渐过渡到短句(如“我要喝水”),家属可配合图片、实物引导患者说出名称。

-感觉性失语(能说但听不懂):多与患者交谈,语速放缓,用简单语句重复指令(如“坐下”“抬手”),让其模仿并理解。

-书写困难:从写自己名字、简单汉字开始,逐步练习写短句。

-吞咽康复:

-初期评估:若患者吞咽困难,先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喝30ml水观察呛咳情况)判断严重程度,轻度困难可进稠粥、蛋羹等软食,避免汤汤水水;严重者需鼻饲,待功能改善后再过渡到经口进食。

-训练方法:空咽训练(反复做吞咽动作)、冰刺激(用冰棉签轻擦咽喉部)促进吞咽反射,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坐位,头稍前倾,避免仰头吞咽(易导致误吸)。

三、居家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当患者病情稳定、功能有所恢复后,即可转入居家康复。家庭护理的核心是“安全”与“自主”,需从环境改造、日常照护、心理支持三方面入手。

1.家庭环境改造:为安全“铺路”

家庭环境需根据患者功能状态调整,减少跌倒风险:

-地面:保持干燥,移除地毯(防绊倒),在卫生间、卧室床边安装扶手,浴室铺防滑垫。

-通道:清理走廊杂物,保证轮椅或助行器通行顺畅;灯光需明亮,避免强光直射(防眩光)。

-生活用品:将常用物品(如水杯、药物)放在患侧手能触及的高度,餐具选用带吸盘的碗、宽柄勺子,衣物选拉链或按扣款式(代替纽扣),鞋子穿防滑鞋(避免拖鞋,以防脱落)。

2.日常照护: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饮食调理: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饮食为主(如瘦肉、鱼类、蔬菜、粗粮),吞咽困难者将食物煮软、打碎(如蔬菜泥、肉末粥),避免辛辣、过烫食物;若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需同时遵循相应饮食原则。

-用药管理:中风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降压药、降糖药等,家属需建立“用药清单”,标注服药时间、剂量,定期整理药盒(清除过期药),避免漏服、误服;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

-皮肤与肢体护理:每日检查患侧肢体皮肤是否有压红、肿胀,定时为患者擦身、更换衣物;若患者无法自主翻身,仍需每2小时协助翻身,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如腕部垫枕、足部放足托)。

3.心理支持:给患者“站起来”的勇气

中风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50%,患者常因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焦虑、自卑、绝望情绪,甚至拒绝康复训练。家属需做到:

-理解与倾听:允许患者表达情绪(如哭泣、抱怨),避免说“别着急”“你要坚强”等空洞安慰,而是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们一起慢慢来”。

-小目标激励:将康复目标分解为“每天能多坐5分钟”“能自己拿杯子”等小步骤,每完成一个就给予肯定(如“今天你自己翻身了,真棒”),让患者看到进步。

-社会参与: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参与家庭活动(如择菜、看电视),或与其他中风康复者交流,减少孤独感;家属也需调整心态,避免因照顾压力过大而产生负面情绪,必要时寻求社区康复师、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全科团队协作:康复路上的“多学科护航”

中风康复不是单一的“训练”,而是需要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营养师、社工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系统工程。

-全科医生:负责评估病情(如中风复发风险、基础病控制情况),调整用药,协调康复计划,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肢体痉挛、感染)。

-康复治疗师: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指导家属正确进行康复操作(如关节活动、平衡训练),纠正错误动作(如划圈步态)。

-社区护士:上门指导居家护理(如压疮预防、鼻饲护理),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联系资源(如助行器租赁、家庭病床)。

-营养师:根据患者吞咽功能、基础病制定饮食计划,改善营养不良或肥胖问题。

患者和家属应主动与团队沟通,定期复诊(黄金恢复期每2周一次,稳定后每月一次),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康复是一个动态过程,需根据功能变化不断优化。

结语:康复是“慢功夫”,更是“心功夫”

从病床到生活,中风患者的恢复期漫长而艰辛,但无数案例证明:科学的康复护理能让多数患者重新站立、自主生活,甚至回归工作岗位。关键在于抓住黄金期、遵循科学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与关爱。

请记住:中风康复没有“奇迹”,但有“轨迹”——每一次主动的抬手、每一步艰难的行走、每一个清晰的音节,都是向生活的回归。全科康复的意义,不仅是恢复肢体功能,更是帮助患者找回尊严与希望,让“中风”不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重新出发的起点。

(焦婷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