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负担。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占比超80%。这些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仅靠医院治疗远远不够,居家自我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病情控制效果。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全科医生,我将从用药管理、症状监测、饮食调节、运动康复、心理调适五个维度,分享经过临床验证的居家护理技巧,帮助慢性病患者实现“自我康复”的目标。
一、用药管理:把好“入口关”,避免“想当然”的错误
药物治疗是慢性病控制的核心,而居家用药的不规范是导致病情反复的首要原因。全科门诊中,约40%的病情波动与用药错误相关,包括漏服、擅自停药、随意增减剂量等。
1.建立“可视化”用药系统
-分药盒+闹钟双重提醒:根据每日服药次数选择“早中晚”三格或“三餐+睡前”四格分药盒,每晚睡前分装次日药物,手机设置服药闹钟,响铃后立即服药并在日历上打勾记录。
-制作“用药清单”贴在显眼处:清单需包含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如“饭前30分钟”“饭后服用”“避免与柚子同服”),并标注药物外观(颜色、形状),防止错服。
-特殊药物的“专属管理”:胰岛素需冰箱冷藏(2-8℃),使用中的笔式胰岛素可室温保存(不超过30℃),开封后标注启用日期,一般4周内用完;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每3个月更换一次,舌下含服时若没有灼热感,说明药物失效。
2.警惕“用药误区”
-“血压/血糖正常就停药”是大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长期用药,指标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弹。例如,降压药突然停用可能引发“停药综合征”,出现血压骤升、心悸、头痛;降糖药骤停则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
-中药、保健品不能替代处方药:许多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用中药调理更安全”,但像降压药、胰岛素等是控制病情的“基石”,中药只能作为辅助。若需服用中药或保健品,必须告知主治医生,避免与处方药产生冲突(如甘草可能升高血压,人参可能影响降糖药效果)。
-出现副作用不盲目停药:如服用降压药后出现干咳,可咨询医生调整药物种类;服用降糖药后轻微腹泻,若不影响生活,可观察1-2周,多数会逐渐适应。切勿自行换药或减量。
二、症状监测:学会“察言观色”,做自己的“第一医生”
慢性病的病情变化往往有“信号”,居家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为就医争取时间。但很多患者要么“过度监测”(如每天测10次血糖),要么“忽视监测”(半年不量血压),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
1.基础指标监测的“黄金频率”
-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者每周测2-3次(早晚各一次,晨起空腹、服药前测量);血压波动期每天测4次(晨起、上午10点、下午4点、睡前),测量前休息5-10分钟,坐位测量,袖带与心脏同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者(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每周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使用胰岛素或血糖不稳定者,需每天测3-4次(空腹+三餐后),并记录饮食、运动情况,便于医生调整方案。
-冠心病患者:除定期测血压、心率外,需关注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若疼痛加剧、时间延长(超过15分钟),或伴有出汗、恶心,可能是心梗前兆,需立即就医。
2.并发症“预警信号”要牢记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麻木、刺痛(周围神经病变),视物模糊、眼前黑影(视网膜病变),泡沫尿、夜尿增多(肾病),需及时就诊。
-高血压患者:头痛剧烈、视物模糊、肢体无力(可能是血压骤升或中风前兆),下肢水肿、气短(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应立即测量血压并就医。
-慢阻肺患者:咳嗽加重、痰量增多且变黄、呼吸困难比平时明显(如走平路也气短),可能是急性加重,需及时用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住院。
3.家庭监测工具的“正确用法”
-电子血压计每年校准一次(可到药店或社区医院校准);血糖仪需使用配套试纸,试纸开封后3个月内用完,采血时避免挤压手指(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液,导致结果偏低)。
-记录监测数据时,不仅要写数值,还要注明日期、时间、当时状态(如“2023年10月1日,晨起,未服药,血压145/90mmHg,昨晚失眠”),就诊时带给医生,比单纯说“最近血压有点高”更有参考价值。
三、饮食调节:“吃”出健康,不是简单“忌口”
“病从口入”在慢性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饮食管理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怎么吃、吃多少”。全科医生常遇到患者因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或因“忌口不严”引发病情波动,其实科学的饮食调节可以兼顾健康与口感。
1.通用原则:“均衡”比“禁忌”更重要
-控制总热量,不盲目节食:慢性病患者(尤其糖尿病、高血脂)需控制热量,但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必需营养素。例如,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为1.0-1.2克/公斤体重(如60公斤患者每天吃60-72克蛋白质,约等于1个鸡蛋+1袋牛奶+100克瘦肉),避免因蛋白质不足导致免疫力下降。
-“少盐、少油、少糖”具体化: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约一平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如咸菜、酱肉);烹调用油选橄榄油、菜籽油,每日不超过25克(约2.5汤匙);添加糖(如白糖、蜂蜜)每日不超过25克,少喝含糖饮料,可用天然甜味食物(如梨、葡萄)替代甜点。
-主食“粗细搭配”,不是“不吃主食”:精米白面升糖快,可搭配杂粮(玉米、小米、燕麦),占主食的1/3-1/2。例如,糖尿病患者一顿饭可吃1小碗杂粮饭(约100克生重),高血压患者可多吃钾含量高的主食(如红薯、土豆),帮助钠排出。
2.分病种饮食技巧
-高血压患者:多吃“高钾低钠”食物,如菠菜、香蕉、橙子、海带;避免“隐形盐”,如酱油(10毫升约含1.6克盐)、味精、加工肉(火腿、香肠)。
-糖尿病患者:食物选择看“血糖生成指数(GI)”,优先吃低GI食物(GI<55),如全麦面包、豆类、大部分蔬菜;中GI食物(55-70)适量吃,如米饭、面条;高GI食物(>70)少吃,如白面包、蛋糕。烹饪时多蒸、煮、炖,少油炸,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延缓血糖上升。
-高血脂患者: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补充Omega-3脂肪酸;少吃动物内脏、蟹黄、鱼子;用坚果(每天1小把,约20克)替代零食,但避免盐焗、糖渍款。
3.居家饮食的“实用工具”
-用“手掌法”估算食物量:肉类(生重)约手掌大小(厚2厘米),主食约拳头大小,蔬菜约双手捧起的量。
-备一个“食物秤”,初期可称量常用食物(如100克米饭、50克瘦肉),熟悉后凭手感估算。
-记录“饮食日记”,尤其血糖、血脂波动时,回顾前1-2天的饮食,往往能找到诱因(如某天吃了火锅,次日血糖明显升高)。
四、运动康复:“动”对了才有效,避免“瞎锻炼”伤身体
运动是慢性病管理的“良药”,但很多患者要么“不敢动”(怕运动引发危险),要么“乱运动”(盲目跟风高强度锻炼)。科学的运动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既能改善体质,又能避免受伤。
1.不同慢性病的“运动处方”
-高血压患者:适合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每周5次。避免憋气动作(如举重、拔河),以免血压骤升;运动时收缩压不宜超过180mmHg,若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停止。
-糖尿病患者:“餐后运动”效果更佳,如晚餐后1小时快走20-30分钟,帮助降低餐后血糖。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心率=170-年龄,如60岁患者心率控制在110次/分钟左右)。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若出现手抖、出汗、乏力,立即吃1-2颗糖。
-骨关节炎患者: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如游泳、散步、八段锦,避免爬楼梯、深蹲、爬山;运动前热身5分钟(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运动后冷敷疼痛关节10分钟(急性期)或热敷(缓解期)。
2.运动安全“三原则”
-“三步热身法”不可少:先做5分钟低强度活动(如慢走),再做关节活动(转颈、扩胸、屈膝),最后做动态拉伸(如弓步走),让身体从“静止”过渡到“运动状态”,减少拉伤风险。
-“不攀比、不勉强”:运动效果不是“越累越好”,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次日精力充沛为宜。若运动后失眠、关节疼痛,说明强度过大,需减量。
-特殊情况“暂停运动”:如高血压患者血压>160/100mmHg时,糖尿病患者血糖>13.9mmol/L或<3.9mmol/L时,感冒发热、心绞痛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再恢复。
3.居家简易运动推荐
-高血压/糖尿病通用:靠墙站立(后背贴墙,双脚离墙30厘米,双手自然下垂,每天10分钟),可改善姿势、放松身心;踮脚运动(站立时双脚交替踮起,每次20下),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适合老年人:坐姿抬腿(坐在椅子上,双腿交替抬起至水平,每次10-15次),锻炼腿部肌肉,预防肌肉萎缩;手指操(双手五指张开、并拢,或转动核桃、握力球),改善手脑协调,预防认知衰退。
五、心理调适:别让“心病”加重“身病”
慢性病的长期困扰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不良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病情(如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全科医学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健康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1.识别“心理预警信号”
-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下降、莫名烦躁,可能是抑郁或焦虑的表现,需及时向医生或家人倾诉。
-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误区”:“我这辈子完了”(过度悲观)、“都是我不好才得这个病”(自责)、“别人都看不起我”(敏感多疑),这些想法会消耗心理能量,影响康复信心。
2.居家“心理减压法”
-“5分钟呼吸法”:每天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2秒,用嘴呼气6秒,重复5分钟,帮助平复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交感神经兴奋会升高血压、血糖)。
-“兴趣转移法”:培养一个能专注投入的爱好,如养花、练字、下棋、听戏,让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乐趣”上。研究显示,专注于爱好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改善情绪。
-“社会支持法”:多与家人、病友交流,加入正规的慢性病互助小组(如医院组织的“糖友会”“高血压俱乐部”),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家人的理解尤为重要,避免说“你怎么又不听话”“这点病算什么”,而应说“我陪你一起监测血压”“我们今天试试新的食谱”。
3.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若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情绪问题影响正常生活,需主动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目前,许多医院开设了“心身医学科”或“慢性病心理门诊”,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或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记住,寻求心理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总结:自我康复的核心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慢性病的居家护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体现。从规范用药到科学监测,从合理饮食到适度运动,再到心理调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坚持。作为全科医生,我想强调:慢性病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的自我康复,完全可以实现“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并发症少发”的目标。
请记住,你不是在“与疾病斗争”,而是在学习“与疾病共存”。把居家护理的技巧融入日常生活,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当你能从容地测血压、记血糖、规划饮食、享受运动时,就已经掌握了慢性病自我康复的“钥匙”。如有疑问,及时与你的全科医生沟通——我们始终是你健康之路上的“同行者”。
(焦婷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