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脏停跳也能救?揭秘ECMO与心脏外科联手创造的“生死逆转”时刻

2025-08-23 10: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这个拳头大小的“生命引擎”,每分钟跳动60-100次,为全身输送血液。但当它因疾病、创伤或手术意外突然停跳,生命会瞬间陷入绝境。传统心肺复苏(CPR)的黄金时间仅有4-6分钟,超过这一时限,大脑等器官将因缺氧遭受不可逆损伤。然而,现代医学中,一台名为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人工心肺机”,正与心脏外科联手,在心脏停跳的“生死临界点”创造奇迹——让血液继续流动,让生命重新律动。

一、心脏停跳的“死亡倒计时”:传统抢救的局限性
心脏停跳的直接后果是全身血液循环中断,氧气无法输送至细胞,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无法排出。这一过程会引发连锁反应:

30秒内:大脑因缺氧出现头晕、黑蒙;

1分钟内:呼吸停止,意识丧失;

4-6分钟:脑细胞开始死亡,即使复苏成功也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

10分钟后:生存率几乎为零。

传统抢救手段(如CPR、电除颤、药物)的核心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脏自主跳动,但面对以下情况往往力不从心:

严重心肌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

心脏手术意外:如冠脉搭桥术中冠状动脉空气栓塞;

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即使药物维持血压仍持续下降;

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反复发作,电除颤无效。

此时,ECMO的介入为抢救打开了“第二扇窗”。

二、ECMO的“逆天改命”:如何让心脏停跳时血液仍能流动?
ECMO的全称是“体外膜肺氧合”,其本质是一套体外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心肺功能。当心脏停跳时,ECMO通过以下步骤维持生命:

1. 快速建立“生命通道”:血管插管与体外循环
穿刺与插管:医生在患者股静脉(大腿根部大静脉)和股动脉(大腿根部大动脉)分别插入两根粗导管(直径约1-2厘米)。静脉导管负责将体内缺氧的暗红色血液引流至体外,动脉导管则将氧合后的鲜红色血液输回体内。

离心泵启动:引流管连接至ECMO的“心脏”——离心泵。它通过旋转叶轮产生负压,将血液从体内“吸”出,并以每分钟3-7升的流速泵入氧合器(接近人体静息心输出量)。

2. 人工肺的“气体交换”:让血液重新充满氧气
膜式氧合器:血液流入氧合器后,会通过数千根中空纤维膜。纤维内壁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自由扩散,而血液不会直接接触气体。

氧合过程:氧气通过纤维内壁进入血液,将血红蛋白“染”成鲜红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纤维外壁排出,被机器收集并排出。

温度调节:氧合器还可通过加热或冷却血液,维持患者体温(如低温治疗时降低代谢需求,减少器官损伤)。

3. 血液回输:为全身输送“新生”血液
动脉回输:氧合后的血液通过动脉导管输回股动脉,此时血液已富含氧气(氧分压可达150-200 mmHg),可为大脑、心脏、肾脏等器官提供能量。

压力监测:回输管路配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动脉压力,防止因血管阻力过高导致肢体缺血或器官灌注不足。

4. 抗凝与安全:防止血液凝固的“平衡术”
全身抗凝:为避免血液在体外管路中凝固,患者需持续注射肝素等抗凝药物,将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80-220秒(正常值为70-120秒)。

出血风险控制:医生需密切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如手术切口渗血、颅内出血),通过调整肝素剂量或使用对抗药物(如鱼精蛋白)平衡抗凝与止血。

三、ECMO与心脏外科的“黄金组合”:从抢救到修复的全链条支持
ECMO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心脏外科的紧密配合是“生死逆转”的关键。以下场景展示了二者的协同作用:

场景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问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脏泵血功能崩溃,即使使用强心药物血压仍无法维持。

ECMO作用:快速建立VA-ECMO(静脉-动脉模式),替代心脏泵血功能,维持全身灌注。

心脏外科介入:在ECMO支持下,心外科团队紧急进行冠脉造影,定位闭塞血管并植入支架,恢复心肌供血。待心脏功能逐渐恢复后,逐步降低ECMO流量,最终撤机。

场景2:心脏手术中的意外停跳

问题:冠脉搭桥术中,冠状动脉空气栓塞导致心脏骤停,传统CPR无法有效恢复循环。

ECMO作用:立即启动VA-ECMO,通过离心泵维持血液流动,为医生争取时间排除空气栓塞。

心脏外科修复:在ECMO支持下,心外科医生通过体外循环机辅助,精准定位并清除栓塞,修复受损血管,最终恢复心脏自主跳动。

场景3:暴发性心肌炎的“暴风救援”

问题: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肌弥漫性水肿、收缩无力,心脏像“浸水的海绵”一样无法有效泵血。

ECMO作用:使用VA-ECMO替代心肺功能,让心脏得以“休息”,同时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治疗。

多学科协作: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联合监测心脏功能,待心肌水肿消退、收缩力恢复后,逐步撤离ECMO。

四、生死逆转的“代价”:ECMO治疗的挑战与风险
尽管ECMO能创造奇迹,但其应用需严格评估风险与获益:

出血与血栓:抗凝可能导致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约10%-20%);而血液高凝状态又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

感染:管路插入部位感染率约10%-20%,血行感染(如败血症)风险更高。

肢体缺血:VA-ECMO中,动脉插管可能阻断下肢血流,需额外置管建立“远端灌注”以避免截肢。

神经系统损伤:心脏停跳患者中,约10%-20%可能出现脑缺氧损伤,即使复苏成功也可能遗留认知障碍。

五、从“救命”到“康复”:ECMO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进步,ECMO正朝着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便携式ECMO:小型化设备(如CardioHelp系统)重量仅7.6公斤,可由救护车或直升机运输,实现院前急救。

抗凝优化:新型表面涂层技术(如肝素共价结合)可减少全身抗凝需求,降低出血风险。

人工智能辅助: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数据,自动调整ECMO参数(如流量、氧浓度),实现个性化治疗。

六、结语
心脏停跳曾是生命的“终点站”,但ECMO与心脏外科的联手,让“生死逆转”成为可能。它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在心脏沉默的时刻,用机器延续跳动,用医学守护希望。

(曹耿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体外支持中心)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