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病理检查被誉为 “金标准”,而获取病变组织的两种常见方式 —— 乳腺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常常让患者感到困惑。虽然两者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显微镜下的病理分析明确诊断,但在操作方式、适用场景、风险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不同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诊疗。
乳腺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检查,医生会在超声、钼靶或磁共振等影像技术的引导下,用一根细针(直径通常在 0.9-1.2 毫米)刺入乳腺病灶,通过负压吸引或切割的方式获取少量组织样本。整个过程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皮肤切口仅如针眼大小,无需缝合。根据针具粗细和取样方式,穿刺活检又可分为细针穿刺(获取细胞样本)和粗针穿刺(获取组织条带),其中粗针穿刺因能提供更完整的组织架构,在临床中应用更为广泛。手术活检则属于有创操作,需要在手术室进行。医生会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然后切开皮肤(切口长度通常在 1-3 厘米),直接切除部分或全部病灶组织。如果病灶较小,可能需要先通过定位针标记位置,再进行切除。术后需要缝合伤口,愈合后会留下线性瘢痕。
穿刺活检更适合初步诊断和病灶性质评估。当乳腺超声或钼靶发现结节、肿块或钙化灶,且 BI-RADS 分级在 4 类及以上(提示存在恶性可能)时,穿刺活检能快速明确病变是良性(如纤维瘤、增生结节)还是恶性(乳腺癌)。对于体积较大的肿块,穿刺活检还能在术前确定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为后续手术方案的制定(如保乳手术或全乳切除)、是否需要新辅助化疗等提供关键依据。此外,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手术活检则多用于以下情况:穿刺活检结果不明确,需要更大的组织样本进一步分析;病灶体积较小(如小于 1 厘米),穿刺定位难度大,完整切除更有利于诊断;部分良性病灶(如反复感染的囊肿),手术切除可同时达到治疗目的。
风险与恢复情况也因操作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穿刺活检的风险较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或轻微疼痛,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天内自行缓解,术后当天即可恢复正常活动。手术活检由于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发生出血、感染的概率略高,还可能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瘢痕增生等问题,恢复时间较长,一般需要 1-2 周才能完全恢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
在结果准确性方面,两种方式各有特点。穿刺活检因取样量少,可能存在 “取样偏差”—— 即获取的样本未能代表整个病灶的性质,尤其是当病灶内部成分不均匀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实际为恶性但检测为良性)。不过,在影像引导下,这种概率已大幅降低,粗针穿刺的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手术活检由于获取的组织量更大、更完整,能更全面地反映病灶的病理特征,准确率接近 100%,但这并不意味着穿刺活检可以被替代,因为其微创性为许多患者减少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此外,两者的费用和耗时也存在差异。穿刺活检通常在门诊即可完成,费用较低(一般几百元),整个过程约 30 分钟;手术活检需要住院或日间手术安排,费用较高(数千元),耗时也更长,包括术前检查、麻醉和术后观察等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选择哪种活检方式并非绝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灶大小、位置、影像学特征等)综合判断。有时会先进行穿刺活检,若结果不明确再考虑手术活检;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的病灶,也可能在穿刺确诊后直接进行根治性手术,避免二次创伤。患者无需过度纠结于哪种方式更好,而是应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毕竟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改善乳腺疾病预后的关键。
(黄会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