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检验标本采集后能放多久?放久了结果还准吗?

2025-08-27 18: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就诊过程中,检验检查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而检验标本(如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等)的采集与保存环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多人会疑惑:标本采集后能存放多久?放得时间长了,检验结果还靠谱吗?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标本类型、保存条件、检测项目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避免因标本处理不当导致 “误判”,影响后续诊疗。

一、标本存放时长:没有 “统一答案”,关键看这 3 点
检验标本的存放时限并非固定统一,而是受标本类型、保存温度、检测项目三大核心因素影响,不同标本的 “保质期” 差异显著。

从标本类型来看,血液标本是临床最常用的类型之一,但其成分复杂且不稳定,存放要求最为严格。全血标本(用于血常规、血型鉴定等)在室温下(20-25℃)通常只能保存 2-4 小时,若超过这个时间,红细胞可能破裂、血小板会聚集,导致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偏高或偏低;而血清标本(用于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血糖、血脂检测)在离心分离后,2-8℃冷藏条件下可保存 12-24 小时,若室温放置,血糖会因细胞代谢而逐渐降低,胆红素则可能因光照分解导致结果偏低。

尿液标本的存放时限同样有明确限制。随机尿标本(日常检测常用)在室温下需 1 小时内完成检测,若超过 2 小时,尿液中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导致尿白细胞、亚硝酸盐升高,尿糖、尿蛋白也可能因细菌分解而出现假阴性;若无法及时检测,需加入防腐剂(如甲苯、盐酸)并在 2-8℃冷藏,最长可保存 24 小时,但仍建议优先新鲜检测。24 小时尿标本(用于尿蛋白定量、尿肌酐等检测)因需收集全天尿液,必须按要求加入防腐剂,且在 2-8℃冷藏条件下保存,24 小时内完成检测,否则会因尿液成分降解影响结果。

粪便标本主要用于检测寄生虫卵、致病菌等,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若需长时间运输或延迟检测,需使用专用的粪便保存液,可在 2-8℃条件下保存 24-48 小时,但保存液的种类需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如寄生虫检测需用含甲醛的保存液,而细菌培养则需用无菌生理盐水保存,否则会抑制病原体生长或导致虫卵变形,影响检测准确性。

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标本,因成分敏感且易受污染,采集后需立即送检,室温下保存时间通常不超过 30 分钟 - 1 小时。若需进行细胞计数或生化检测,延迟送检会导致细胞破裂、蛋白质降解,而细菌培养则需在采集后 1 小时内接种到培养基上,否则细菌会因营养不足而死亡,导致假阴性结果。

二、放久了结果不准?这些 “变化” 是关键
很多人担心标本放久了结果不准,这种担忧并非多余。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可能导致医生误判病情。

以血液标本为例,室温放置超过 4 小时,红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吸水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血清或血浆颜色变红,这种 “溶血” 现象会干扰多种生化指标检测,如肝功能中的胆红素、转氨酶,心肌标志物中的肌红蛋白等。溶血会使胆红素检测结果偏高,因为血红蛋白与检测试剂发生反应,而转氨酶则会因红细胞内的酶释放到血清中导致结果升高,可能被误诊为肝脏损伤或心肌梗死。同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因红细胞的无氧呼吸而逐渐消耗,室温下每小时约下降 5%-10%,若标本放置 4 小时,血糖检测结果可能比实际值低 20%-40%,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能会掩盖高血糖的真实情况,影响降糖方案的调整。

尿液标本放久了,细菌繁殖是最主要的问题。新鲜尿液中细菌数量较少,但若室温放置超过 2 小时,细菌会利用尿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导致尿白细胞计数升高,尿亚硝酸盐呈阳性(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能被误诊为尿路感染。同时,细菌分解尿素会产生氨,使尿液 pH 值升高,导致尿蛋白检测出现假阳性(碱性环境下蛋白质易变性沉淀),而尿糖则会因细菌消耗而降低,可能掩盖糖尿病患者的尿糖阳性症状。此外,尿液中的胆红素会在光照下分解为胆绿素,导致胆红素检测结果偏低,无法准确反映肝脏代谢功能。

粪便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因水分蒸发导致粪便干结,寄生虫卵可能因脱水而变形、破裂,难以被显微镜观察到,导致寄生虫感染漏诊。同时,粪便中的致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在室温下放置超过 2 小时,会因氧气、温度变化而活力下降,甚至死亡,细菌培养时难以分离出致病菌,可能导致肠道感染误诊或漏诊。此外,粪便中的潜血(微量血液)会因氧化作用而分解,导致潜血检测假阴性,可能掩盖消化道出血的早期症状,延误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诊断。

脑脊液标本若延迟送检,细胞会迅速破裂,细胞计数结果偏低,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时白细胞会升高)。同时,脑脊液中的蛋白质会因蛋白酶的作用而降解,导致蛋白质定量结果偏低,可能影响对颅内病变(如脑瘤、脊髓病变)的判断。此外,脑脊液中的葡萄糖会被细菌或细胞消耗,若存在细菌感染,葡萄糖下降会更明显,延迟检测可能导致葡萄糖结果进一步降低,干扰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三、如何保障检验结果准确?记住这 4 个 “关键点”
要避免因标本存放问题影响检验结果,需要患者、医护人员共同配合,从标本采集到送检的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具体可遵循以下 4 个关键点:

1. 严格按要求采集标本:不同标本的采集方法直接影响后续保存和检测。例如,采集血液标本时,需空腹(通常要求禁食 8-12 小时)的项目(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若进食后采集,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葡萄糖会升高,影响结果;采集尿液标本时,需留取 “中段尿”(先排尿 10-20 毫升后再留取),避免尿道口细菌污染,若留取初始尿或终末尿,会导致尿白细胞、细菌计数偏高;采集粪便标本时,需避开尿液、污水污染,且要取粪便中带血、黏液的部分(若有),提高致病菌或寄生虫卵的检出率。

2. 采集后立即送检,不拖延:这是保障结果准确的核心原则。门诊患者采集标本后,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立即送往检验科室,避免自行携带标本长时间停留(如在医院走廊等待、回家后再送检);住院患者的标本,医护人员会在采集后 30 分钟内由专人送往检验科,确保在有效时限内完成检测。若因特殊情况(如偏远地区患者需送往上级医院检测)无法立即送检,需提前与检验科室沟通,获取专用保存容器和保存方法(如加入防腐剂、冷藏运输),并严格控制运输时间,避免超过标本的最大保存时限。

3. 注意保存条件,不随意存放:若标本需短暂保存(如 1-2 小时内送检),需根据标本类型选择正确的保存方式。血液标本采集后若不能立即离心,应在室温下放置(避免阳光直射),不可放入冰箱冷藏(低温会导致红细胞破裂、血小板聚集);尿液标本若需临时保存,需密封后放入 2-8℃冰箱,不可室温放置或冷冻(冷冻会导致尿液成分结晶,影响检测);粪便标本临时保存时,需用干净、密封的容器装好,避免暴露在空气中,防止水分蒸发和细菌污染。同时,要注意标本容器的密封性,避免标本泄漏或受到外界污染(如灰尘、污水进入容器)。

4. 配合医护人员,提供准确信息:患者在采集标本前,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自身情况,如是否服用药物(某些药物会影响检验结果,如抗生素会影响细菌培养、降糖药会影响血糖检测)、是否有特殊病史(如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需注意肌酐、尿素氮的检测要求)、标本采集时间(如 24 小时尿标本需准确记录开始和结束时间)等,帮助检验人员更好地判断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若结果出现异常,也能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判。

检验标本的 “时效性” 是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没有任何一种标本可以无限期存放,也没有任何一种保存方法能完全阻止标本成分的变化。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需重视标本采集后的处理流程,严格遵循 “及时采集、立即送检、规范保存” 的原则,才能让检验结果真正为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因标本问题导致的诊疗偏差,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栗红坤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