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的药箱里都存放着各种各样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药品可能会逐渐过期。面对这些过期药,很多人往往会选择随手扔进垃圾桶,但这种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了解过期药的危害,并掌握科学的处理方式,是我们每个人守护自身健康与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
过期药的潜在危害:健康与环境的双重威胁
过期药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容小觑。药物的有效期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临床验证确定的,一旦超过有效期,药品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不仅如此,过期药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服用后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过期后,可能会分解产生致敏物质,导致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阿司匹林过期后,会分解产生水杨酸,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水杨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过期药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当过期药被随意丢弃后,其中的化学物质会随着雨水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源,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例如,某些激素类药物进入水体后,会干扰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性别比例失调,繁殖能力下降;抗生素类药物进入环境后,会促进细菌的耐药性发展,形成 “超级细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平衡造成破坏。此外,过期药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如果采用焚烧的方式,还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过期药科学处理方式:从家庭到社会的协同行动
家庭作为过期药的主要产生源头,在过期药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养成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至少每半年对家庭药箱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发现过期药品。对于过期药,千万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自行服用。可以将过期药集中收集起来,用塑料袋或密封盒装好,防止药物粉末散落。同时,为了避免他人误服,最好将药品的包装标签撕毁或进行标记。
除了家庭层面的自我管理,社会也为过期药处理提供了多种途径。目前,许多城市都设立了过期药品回收点,这些回收点通常设置在药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居民可以将家中的过期药送到指定的回收点。相关部门会对回收的过期药进行统一登记、封存,然后交由专业的环保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一些地区还会定期开展过期药品回收活动,通过宣传引导和奖励措施,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过期药回收。例如,有的地方会为参与过期药回收的居民发放小礼品或优惠券,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确保过期药得到科学、规范的处理,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假药、劣药,过期药属于劣药范畴,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各地也制定了具体的过期药品回收管理办法,对回收点的设置、回收流程、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加强了对过期药处理的监管力度。此外,一些地方还建立了过期药品回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过期药回收、运输、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确保每一批过期药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提高公众意识:构建过期药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管过期药处理的重要性已经逐被人们所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对过期药处理不够重视,存在随意丢弃过期药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过期药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处理过期药的相关知识。因此,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是解决过期药处理问题的关键。
政府、媒体、医疗机构等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过期药处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居民宣传过期药的危害和科学处理方式;媒体可以制作专题节目、公益广告,提高公众对过期药处理的关注度;医疗机构可以在患者取药时,提醒患者注意药品的有效期,并告知过期药的正确处理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过期药处理的相关知识。
学校教育也是提高公众意识的重要环节。可以将过期药处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小了解过期药的危害,掌握科学处理过期药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中,向家长和身边的人进行宣传,形成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的良好局面。
过期药处理是一项关乎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过期药的危害,掌握科学的处理方式,积极参与过期药回收活动。同时,政府、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构建过期药处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过期药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李仁宇 淮滨县中医院 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