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过期药别乱扔!正确处理方式关乎健康与环境

2025-08-05 09: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家庭药箱是每个家庭的“健康储备库”,但随着时间推移,总会积攒一些过期药品。很多人图方便,随手将过期药扔进垃圾桶,殊不知这一行为可能埋下健康隐患,甚至对环境造成持久危害。过期药品的正确处理,既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

一、过期药的“双重危害”:从健康威胁到生态污染

过期药品看似只是“失效的药”,实则暗藏多重风险,其危害可分为直接健康威胁与间接环境破坏两类。

(1)误用过期药:健康的“隐形杀手”

药品过期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分解、氧化等变化,不仅疗效丧失,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阿司匹林过期后会分解为水杨酸,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性显著增强,服用后可能引发胃痛、胃溃疡甚至胃出血;抗生素过期后可能产生致敏性物质,过敏体质者服用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

更危险的是,一些特殊药品的过期变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的“救命药”,过期后有效成分分解,无法快速缓解心绞痛,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胰岛素过期后不仅失去降糖作用,还可能诱发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风险。

此外,过期药若被儿童、宠物误服,风险更高。儿童对药物的耐受力弱,即使是普通感冒药,过期后误服也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宠物误食过期驱虫药、消炎药等,可能出现呕吐、抽搐等中毒症状。

(2)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慢性毒药”

将过期药当作普通垃圾丢弃,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持续性污染。药品中的化学物质通过雨水渗透进入土壤后,可能改变土壤的酸碱度,破坏微生物平衡,影响植物生长。例如,抗生素类药物进入土壤后,会抑制土壤中有益细菌的活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激素类药物则可能干扰动植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态链平衡。

过期药若混入水体,危害更为隐蔽。一项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显示,部分水体中检出了微量的抗生素、降压药等成分,这些物质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工艺完全去除,长期累积可能导致水生生物畸形,甚至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干扰正常生理功能。

二、常见处理误区:这些做法可能“错上加错”

面对过期药,很多人存在处理误区,不仅无法消除风险,还可能加剧危害。

(1)随手扔进垃圾桶

将过期药直接扔进生活垃圾是最常见的错误做法。一方面,药品包装破损后,药物成分可能污染其他垃圾,尤其是食物残渣,增加误服风险;另一方面,含特殊成分的药品(如抗癌药、避孕药)会随垃圾填埋或焚烧扩散。例如,抗癌药中的细胞毒性成分在焚烧时可能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含重金属的中药(如朱砂、雄黄)填埋后,重金属会渗透到地下水中,造成持久污染。

(2)拆开包装“裸奔”丢弃

有人认为拆开药品包装能减少危害,实则不然。裸露的药片、胶囊可能与其他垃圾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害物质;液体药品(如糖浆、眼药水)泄漏后,会直接污染垃圾桶和运输车辆,增加清理人员的健康风险。

(3)冲入下水道或马桶

部分人图方便将过期药冲入下水道,这种做法对水环境的危害极大。药物成分进入下水道后,会随着污水流向江河湖泊,即使经过污水处理厂,也难以完全降解。例如,抗生素进入水体后可能导致“超级细菌”滋生——长期低剂量接触抗生素的细菌会产生耐药性,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4)囤积“舍不得扔”

一些人因药品价格较高或“觉得还能吃”而囤积过期药,这种行为暗藏风险。药品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会影响其稳定性,即使未过期,若储存不当也可能提前变质;而过期后继续囤积,不仅占用空间,还可能在整理时误服,尤其是外观与正常药品差异不大的过期药。

三、科学处理指南:不同类型药品的“专属方案”

过期药品的处理需根据其类型、形态采取针对性措施,既能降低风险,又便于后续回收处理。

(1)口服固体药品(片剂、胶囊、丸剂)

这类药品是家庭药箱中最常见的类型,处理步骤如下:

-先检查包装是否完好,若包装破损,需将药品倒入密封袋中;

-加入适量无法食用的物质(如咖啡渣、猫砂、泥土),混合均匀,破坏药品外观,防止被他人捡拾服用;

-将混合后的药品放入密封袋或原包装中,贴上“过期药品”标签,再放入有害垃圾桶,或交由药店回收点。

(2)液体药品(糖浆、口服液、眼药水)

液体药品易泄漏,处理时需注意:

-糖浆类药品可先倒入密封容器,加入活性炭或沙土吸附,再密封后丢弃;

-眼药水、口服液等小剂量液体,可直接将液体倒入下水道(注意同时打开水龙头冲洗),但瓶身需按照固体垃圾处理,放入有害垃圾桶;

-特别提醒:含酒精的液体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属于易燃物,需单独密封,避免与其他垃圾摩擦产生火花。

(3)外用药品(软膏、乳膏、贴剂)

外用药品多含有油脂或刺激性成分,处理方式为:

-软膏、乳膏类可挤出后混入沙土,密封丢弃;

-贴剂(如膏药、创可贴)需将粘性面折叠,避免粘连其他物品,再放入密封袋中丢弃;

-含激素或抗生素的外用制剂,需标注“过期”后放入有害垃圾桶,不可与普通垃圾混放。

(4)特殊药品(精神类、麻醉类、抗癌药)

这类药品属于管制类或高风险药品,处理需格外谨慎:

-精神类药品(如安眠药)、麻醉类药品(如吗啡类止痛药)不可自行丢弃,需联系开具处方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业人员按医疗废物处理;

-抗癌药具有细胞毒性,需密封在原包装中,标注“过期抗癌药”,交由医院药房或指定回收点处理,避免接触皮肤。

四、从源头减量:减少过期药产生的实用技巧

处理过期药的最佳方式是减少其产生,通过科学管理家庭药箱,既能避免浪费,又能降低处理压力。

(1)定期整理,“先进先出”

建议每3-6个月整理一次家庭药箱,按照“先进先出”原则摆放药品——将保质期较近的药品放在外侧,优先使用。整理时注意检查药品的外观、性状:片剂变色、开裂,胶囊软化、漏粉,糖浆出现沉淀、异味等,均需视为变质,及时处理。

(2)按需购买,拒绝“囤药”

购买药品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剂量,避免因“大包装更划算”而囤积。例如,感冒、腹泻等常见病,购买小剂量包装即可;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避免一次性购买过多。此外,不建议凭经验购买处方药,以免因诊断变化导致药品闲置。

(3)正确储存,延长有效期

药品的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其稳定性,需按照说明书要求存放:

-避光:维生素C、硝酸甘油等药品需避光储存,可放入棕色瓶或避光盒中;

-控温:胰岛素需冷藏(2-8℃),糖浆、软膏需室温(10-30℃)存放,避免冷冻;

-防潮:中药饮片、胶囊剂需密封后放入干燥处,可放少量干燥剂。

五、回收体系:这些渠道可“安全交投”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过期药品回收体系,以下渠道可安全处理过期药:

-药店回收点:多数连锁药店设有“过期药品回收箱”,市民可将过期药整理后投入,药店会定期交由专业机构集中销毁;

-社区回收活动:部分社区会联合医疗机构开展“过期药品回收日”活动,现场可咨询用药知识并交投过期药;

-医疗机构回收:医院药房通常设有医疗废物回收处,可接收患者的过期处方药,尤其是管制类药品。

需要注意的是,交投前需清除药品包装上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处方号),避免隐私泄露。

六、总结:小小举动,守护大健康与大环境

过期药品的处理看似是“小事”,实则关系到个人健康与生态安全。随手乱扔的过期药,可能通过土壤、水源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形成“健康隐患闭环”;而科学处理、主动参与回收,则是每个人践行环保责任的体现。

从今天起,定期整理药箱、按需购买药品、正确处理过期药,让“小药箱”里的“过期品”不再成为健康与环境的威胁。这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守护——毕竟,每一份负责任的举动,都在为健康中国与绿色生态贡献力量。

(王苏静 河南省郸城县中医院 药剂科 主管中药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