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厨房里的中药:揭秘日常食材的药用价值

2025-03-10 17: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烟火缭绕的厨房里,那些看似普通的食材,不仅能烹饪出美味佳肴,还蕴含着深厚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中医就有 “药食同源” 的理念,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这些日常可见的食材,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厨房,揭开这些食材的药用秘密。

根茎类食材的 “天然药房”
生姜,作为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驱寒高手”。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功效。在寒冷的冬日,一杯热气腾腾的生姜红糖水,不仅能温暖身体,还能有效缓解因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等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生姜中含有的姜辣素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此外,生姜对于缓解晕车、晕船等引起的恶心呕吐也有显著效果,出门前切一片生姜贴在肚脐上,或许能让旅途更加舒适。

山药,被称为 “神仙之食”,是药食两用的典范。它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无论是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还是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山药都能发挥一定的调理作用。山药富含黏蛋白、淀粉酶、皂苷、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这些物质不仅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调节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理想的食材。在日常生活中,用山药熬粥、煲汤,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叶菜类食材的健康密码
菠菜,被誉为 “营养模范生”,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菠菜味甘,性凉,归肠、胃经,具有养血止血、敛阴润燥的功效。它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 B12,对于缺铁性贫血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同时,菠菜中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清理肠道垃圾。不过,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食用前最好用开水焯一下,以减少草酸的含量,避免影响钙的吸收。

香菜,也叫芫荽,气味独特,有人对它爱不释手,有人却避之不及。但从药用角度来看,香菜具有发表透疹、消食下气的功效。在孩子出麻疹时,适量食用香菜有助于麻疹透发,使病情尽快好转。此外,香菜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菜肴中撒上一把香菜,既能增添风味,又能促进消化。

果实类食材的养生智慧
红枣,是中国人养生食谱中的常客,有着 “天然维生素丸” 的美誉。中医认为,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来说,经常食用红枣能够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女性在经期、产后容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  此时用红枣搭配桂圆、枸杞等食材煮成甜汤饮用,既能补充气血,又能缓解疲劳。现代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的环磷酸腺苷具有增强肌力、消除疲劳、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功效。

山楂,酸酸甜甜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它不仅是美味的零食,更是一味良药。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当因饮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时,吃几颗山楂或喝一杯山楂茶,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此外,山楂还有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不过,山楂酸性较强,空腹食用或食用过量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发不适,因此要注意适量食用。

调料类食材的神奇功效
大蒜,有着 “地里长的青霉素” 之称,具有强大的抗菌消炎能力。大蒜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能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它含有的大蒜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经常食用大蒜能够预防感冒、肠道感染等疾病。此外,大蒜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不过,大蒜气味浓烈,食用后可以通过喝牛奶、嚼茶叶等方式减轻口气。

花椒,是川菜中不可或缺的调料,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的功效。用花椒水泡脚,能够温暖双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还对脚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烹饪肉类食材时加入适量花椒,既能去腥增香,又能去除肉类的寒气。

这些厨房里的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和食用这些食材,既能满足味蕾的享受,又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食材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当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材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食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摄入,让这些厨房里的 “中药” 真正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李晓琼 郑州市棉纺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