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肾移植术后尿瘘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

2025-08-29 08: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肾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术后恢复中尿瘘是较常见并发症。尿瘘并非“无法控制的严重问题”,但延误发现与处理可能引发感染、移植肾缺血,影响移植肾功能与患者恢复。以下从尿瘘特征、发病原因、早期识别、处理原则及术后护理维度,解析科学应对方法,助力患者顺利度过恢复期。

一、肾移植术后尿瘘的3个典型特征

尿瘘指肾移植术后尿液异常漏出到尿路系统外,表现具有特异性,可通过以下3点与术后正常表现或其他并发症区分:

(一)尿液“异常漏出”,漏出部位固定

核心表现为尿液从非正常排尿通道漏出,常见部位为手术切口处、移植肾周围、尿管周围或会阴部。漏出形式包括切口持续渗液(清亮或淡黄色、有尿味)、尿管拔除后会阴部潮湿、移植肾区肿胀且穿刺液为尿液样。与正常排尿(仅经尿管或尿道排出)本质不同,漏出部位固定,不随体位或活动改变。

(二)尿量“异常变化”,伴随局部症状

尿瘘发生后,患者尿量出现异常:

l 一是“显性尿量减少”,经尿管或尿道排出的尿量明显减少,漏出量增加(如切口渗液每日超50ml);

l 二是“隐性尿量异常”,漏尿积聚移植肾周围形成尿囊肿,显性尿量减少不明显,但伴随移植肾区胀痛、膨隆,触诊有波动感。部分患者因尿液刺激皮肤,出现局部发红、瘙痒、糜烂,严重时引发感染。

(三)无明显疼痛,多在术后早期出现

患者通常无剧烈疼痛,仅少数因尿液刺激出现轻微胀痛;尿瘘多发生于术后1-2周内,尤其术后3-7天(尿路吻合口未愈合,为高发期),少数因吻合口愈合不良在术后1个月内延迟出现。与“移植肾破裂”区分明显,后者多伴剧烈疼痛、血压下降,且多因术后早期外力撞击引发。

二、肾移植术后尿瘘的4个核心发病原因

尿瘘发生与尿路吻合技术、患者自身条件、术后护理等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一)尿路吻合口愈合不良(最主要原因)

手术中供肾输尿管需与受者膀胱或输尿管吻合,若吻合时存在技术问题(缝合不严密、缝线松紧不当、张力过大),或供肾输尿管缺血(供肾获取时血供受损),会导致吻合口愈合延迟或不良,尿液从缝隙漏出形成尿瘘。此外,吻合口周围血肿、积液压迫吻合口,影响血供,也会阻碍愈合。

(二)患者自身基础条件差

部分患者术前有长期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下降:糖尿病致吻合口局部血供减少,高血糖易引发感染;低蛋白血症导致组织水肿、胶原蛋白合成不足,吻合口难形成牢固瘢痕;贫血致组织缺氧,影响细胞增殖修复,均增加尿瘘风险。

(三)术后感染或排斥反应

术后早期尿路感染、移植肾周围感染,炎症会破坏吻合口周围组织,导致吻合口溶解、裂开;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水肿、缺血,供肾输尿管黏膜水肿、坏死,均会致吻合口愈合不良,诱发尿瘘。

(四)术后护理不当

尿管护理不佳(堵塞未及时疏通),致膀胱内压力过高,尿液反流冲击吻合口;患者过早剧烈活动(下床奔跑、弯腰用力),增加腹压牵拉吻合口;未按医嘱控制饮水量,短时间大量饮水致尿量骤增,加重吻合口负担,均可能诱发尿瘘。

三、尿瘘的早期识别:4个监测重点

尿瘘处理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术后需通过以下监测及时发现信号:

(一)观察尿量与漏出液,做好记录

l 监测显性尿量: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若尿量突然减少(每小时较前减少30%以上且持续2小时)或波动过大,需警惕尿瘘;

l 观察漏出液:查看手术切口敷料、移植肾区引流管、尿管周围及会阴部,若切口敷料渗液每日超20ml、引流管引出液清亮淡黄色(有尿味)、尿管周围或会阴部持续潮湿,需留取漏出液检测(肌酐明显高于血清肌酐可确诊为尿液)。

(二)关注移植肾区症状,及时反馈

每日观察移植肾区,若出现局部肿胀(膨隆、两侧腰部不对称)、压痛(按压有胀痛)、波动感(提示尿囊肿),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三)监测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指标

l 生命体征:每日测体温4次,体温超38℃、心率超100次/分,需警惕感染;

l 实验室指标:定期复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尿常规(尿白细胞增多、尿培养阳性提示尿路感染)、血肌酐(突然升高可能因尿瘘致移植肾缺血)。

(四)留意皮肤变化

观察手术切口周围、会阴部、大腿内侧皮肤,若出现发红、瘙痒、皮疹、糜烂,且排除过敏因素,需考虑尿液刺激,进一步排查尿瘘。

四、尿瘘的科学处理:3类干预方案

根据漏口大小、漏尿量、是否合并感染,制定个体化方案,核心原则为“控制漏尿、预防感染、保护移植肾功能”:

(一)轻度尿瘘(漏尿量少、无感染、肾功能稳定):保守治疗

l 留置尿管引流:放置尿管持续开放,降低膀胱压力,减少对吻合口冲击,每周更换尿管保持通畅;

l 局部护理:切口渗液每日换敷料1-2次,会阴部潮湿用温水清洁后涂氧化锌软膏;

l 支持治疗:补充蛋白质、纠正贫血,控制饮水量,合并轻度感染时遵医嘱用头孢类抗生素。多数2-4周内愈合。

(二)中度尿瘘(漏尿量多、合并轻微感染、肾功能轻度异常):介入治疗+保守治疗

l 经皮穿刺引流:超声引导下穿刺尿囊肿,放置引流管引流尿液,定期冲洗保持通畅;

l 输尿管支架置入:通过膀胱镜或输尿管镜置支架管,跨越漏口引流尿液、支撑吻合口,1-3个月后拔除;

l 加强抗感染:根据培养结果用敏感抗生素静脉输注。多数1-2个月内治愈,肾功能恢复。

(三)重度尿瘘(漏尿量极大、合并严重感染、肾功能恶化或保守/介入治疗无效):手术治疗

l 手术修补:探查漏口,清除坏死组织、血肿、积液,重新缝合或重新吻合;

l 术后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肾功能,加强抗感染,留置管道确保引流;

l 营养支持:肠内或肠外补充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时手术多数可治愈,延误可能致移植肾坏死。

五、术后护理:4个助力恢复要点

无论何种治疗,术后护理对恢复与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一)控制活动与体位

l 活动管理:限制剧烈运动、弯腰用力,早期床上轻微活动,漏尿缓解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腹压增加;

l 体位选择:半卧位(床头抬高30°)或健侧卧位,避免压迫移植肾区,不俯卧。

(二)做好管道护理

l 固定保护:妥善固定尿管、引流管,避免牵拉扭曲,活动时引流袋低于引流部位防反流;

l 清洁更换:每日清洁接口皮肤,尿管引流袋每周换1次,移植肾周围引流袋每3天换1次,观察引流液异常及时告知。

(三)调整饮食与饮水

l 饮食管理:增加优质蛋白(鸡蛋、牛奶、鱼肉)、新鲜蔬果,预防便秘,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l 饮水控制:轻度尿瘘每日饮1500-2000ml,中重度1000-1500ml,缓解后逐步恢复。

(四)加强心理护理

普及尿瘘知识,疏导焦虑情绪,鼓励家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六、核心提醒:需紧急处理的3种情况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1.漏尿量突然增多(每小时超100ml),伴移植肾区剧烈疼痛;

2.高热(超39℃)、寒战、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意识淡漠,提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3.血肌酐24小时升高超26.5μmol/L或48小时超44.2μmol/L,提示移植肾缺血受损。

七、总结

肾移植术后尿瘘可防可治,关键在早期识别、及时处理、规范护理,多数患者可治愈,不影响移植肾长期功能。术后需密切观察,做好护理,定期复查,科学应对即可顺利恢复。

(李利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 肾移植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