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感染到休克:脓毒症的高危人群预警与预防要点

2025-06-05 08: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里,经常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场景,而其中的 “幕后黑手” 之一,便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脓毒症。从轻微感染到致命休克,脓毒症的发展往往悄无声息却又迅猛异常。了解脓毒症,尤其是关注高危人群的预警信号,掌握科学的预防要点,是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

脓毒症,简单来说,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反应会失去控制,引发全身性的炎症风暴,进而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陷入休克状态,甚至死亡。

那么,哪些人群更容易被脓毒症 “盯上” 呢?首先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免疫系统也不例外。老年人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一旦发生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就更容易发展为脓毒症。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增加脓毒症的发生风险。

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也是脓毒症的高危对象。这其中包括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他们为了防止身体排斥移植器官,不得不抑制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使得他们对病原体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 HIV 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崩溃,各种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脓毒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还有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的患者,他们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细胞生成减少,同样面临着较高的脓毒症风险。

慢性病患者同样不容忽视。以糖尿病患者为例,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能力,同时也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旦皮肤出现破损,如足部溃疡,就很容易引发感染,若控制不佳,便可能进展为脓毒症。此外,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体内毒素无法正常排出,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解毒和免疫调节能力下降,也都使得他们在面对感染时更加脆弱。

了解了高危人群,识别脓毒症的早期预警信号就显得尤为重要。脓毒症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典型,容易与普通感染混淆。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是否发展为脓毒症。

对于脓毒症,预防胜于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发病风险。首先,接种疫苗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患者还可以考虑接种乙肝疫苗,因为糖尿病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往往更严重。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样至关重要。勤洗手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无论是在饭前便后,还是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要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伤口、水泡等,选择合适的鞋袜,防止足部受伤引发感染;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是预防脓毒症的关键环节。慢性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患者自身也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了解基础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脓毒症的重要手段。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新鲜的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此外,适量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脓毒症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了解高危人群的特点,掌握早期预警信号,做好预防工作,就能够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及其家属来说,提高对脓毒症的认识,保持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保障。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远离脓毒症的威胁,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应娇艳 漯河市妇幼保健院(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