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胸闷心慌别瞎猜!心血管磁共振精准揪出心脏隐患

2025-03-12 18: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您突然感到胸闷、心慌,是不是会立刻陷入担忧和猜测?是最近太累了?还是压力太大?亦或是心脏真的出现了问题?在医学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有一种精准又安全的检测手段 —— 心血管磁共振(CMR),能帮我们拨开迷雾,揪出心脏隐藏的健康隐患。

一、心血管磁共振:检测心脏的 “火眼金睛”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原理发展而来的一种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的特殊检查方法。我们知道,人体主要由水、脂肪等含氢原子的物质构成,氢原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 “陀螺”,在没有外界干扰时,它们杂乱无章地运动。而当人体进入心血管磁共振设备的强磁场环境中,这些氢原子就会乖乖地 “排队”,按照磁场方向整齐排列。此时,设备再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氢原子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射频脉冲停止后,氢原子又会释放能量,设备捕捉这些释放的信号,并通过复杂的计算机算法,将其转化为心脏和大血管的清晰图像。

与传统的心脏检查手段,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相比,心血管磁共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对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细节显示有限;心脏超声虽然能直观看到心脏的大致形态和部分功能,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依赖较大,且图像质量容易受患者体型、肺气等因素影响。而心血管磁共振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心脏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肌、心腔、瓣膜等,还能精准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甚至可以检测心肌是否存在缺血、坏死等早期病变,堪称检测心脏的 “火眼金睛”。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心血管磁共振检查?
1、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慌:当出现反复的胸闷、心慌症状,经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常规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时,心血管磁共振检查就可以派上用场。它能够发现心肌微小的病变、早期的心肌缺血,以及心脏结构上一些细微的异常,为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2、心肌病的诊断与评估:无论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还是限制型心肌病,心血管磁共振都能准确判断心肌的厚度、形态变化,以及心肌组织的特性,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心血管磁共振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成像,观察心肌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供应情况,检测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替代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患者减少痛苦和风险。

4、心脏瓣膜病的评估:对于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心脏瓣膜疾病,心血管磁共振能够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运动情况,以及瓣膜反流的程度,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及评估手术效果。

5、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对于儿童和成人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血管磁共振可以详细展示心脏的异常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三、心血管磁共振检查安全吗?检查过程是怎样的?
很多人对磁共振检查存在顾虑,担心检查过程中的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事实上,心血管磁共振检查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无创检查方法,它不使用 X 射线,不存在辐射危害。而且,目前使用的磁共振设备的磁场强度在安全范围内,只要患者体内没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支架、金属假牙等),没有幽闭恐惧症,一般都可以顺利完成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进入磁共振设备的圆筒形检查舱内。检查舱可能会让部分患者感到狭小和封闭,但通常检查时间在 20 - 60 分钟左右,期间保持安静和放松即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发出较大的 “嗡嗡”“咔咔” 等声响,这是正常现象,患者不必过于紧张。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监控设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与患者保持沟通,确保检查安全顺利进行。

四、检查后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和饮食,不需要特殊的护理。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注射了造影剂(部分心血管磁共振检查需要使用),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轻微的发热、恶心等不适症状,这些都是造影剂的正常反应,一般在数小时内会自行消失。患者只需适当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其精准、无创、全面的特点,成为了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当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时,不要盲目猜测和担忧,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选择心血管磁共振检查,让这双 “火眼金睛” 为我们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我们就能更好地维护心脏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李舒曼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磁共振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