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疼头晕别瞎猜!核磁共振如何发现脑血管病变

2025-01-23 14: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疼头晕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症状,感冒、熬夜亦或是压力过大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然而,当这些症状反复出现或者较为严重时,很可能是脑血管病变发出的 “警报”。在众多的医学检查手段中,核磁共振(MRI)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发现脑血管病变的 “火眼金睛”。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头疼头晕背后可能隐藏的脑血管问题,以及核磁共振是如何精准 “捕捉” 这些病变的。

一、头疼头晕:不容忽视的脑血管 “信号灯”
(一)常见原因与脑血管病变的关联
在日常生活里,头疼头晕的原因多种多样。普通的紧张性头痛,通常是由于压力过大或者睡眠不足导致的,疼痛往往表现为双侧头部的压迫感或紧箍感;偏头痛则多为单侧的剧烈疼痛,可能还会伴有视觉异常等症状。但是,当脑血管出现病变时,头疼头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脑出血引发的头痛常常是突然出现的、极为剧烈的,就像头部被炸开一样,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肢体无力等症状;而脑缺血引起的头晕,往往是一种持续性的昏沉感,在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加重。

(二)脑血管病变的潜在风险
脑血管病变涵盖了多种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以及脑梗塞等。这些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脑梗塞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脑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因此,对于反复出现的头疼头晕,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小问题而忽视,及时进行检查是至关重要的。

二、核磁共振:窥探脑血管的 “精密仪器”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基于人体中的氢原子核。人体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在强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磁化,并且会按照磁场的方向排列。当对人体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时,氢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当射频脉冲停止后,氢原子核会释放出能量,回到原来的状态。通过接收这些释放的能量,并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就可以形成人体组织的图像。

(二)针对脑血管的特殊成像技术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项技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它利用了血液流动的特性,通过特定的成像序列,使血管在图像中呈现出高信号,从而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闭塞、扩张或者畸形等情况。例如,对于脑动脉硬化患者,MRA 可以显示出血管壁的增厚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于脑动脉瘤患者,MRA 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 弥散加权成像(DWI):该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在脑梗塞发生后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内的水分子弥散运动受到限制,在 DWI 图像上会呈现出高信号。这使得 DWI 能够早期发现脑梗塞,为及时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 灌注加权成像(PWI):PWI 可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注射少量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和清除过程,从而了解脑组织是否存在缺血以及缺血的程度。这对于判断脑梗塞的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核磁共振与其他检查手段的对比
· 与 CT 检查相比:CT 检查在诊断急性脑出血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快速发现出血灶。但是,CT 对于缺血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不如 MRI 敏感,尤其是对于小的梗塞灶或者位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塞灶,CT 容易漏诊。此外,CT 检查需要接受 X 射线辐射,而 MRI 则没有辐射风险。

· 与脑血管造影(DSA)相比:DSA 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 “金标准”,能够提供最详细的脑血管结构信息。但是,DSA 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将导管插入血管内,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而 MRI 是一种无创检查,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同时也可以作为脑血管病变的筛查手段。

三、核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与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的准备
· 去除金属物品:由于 MRI 设备具有强大的磁场,因此患者在检查前需要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耳环、假牙、金属纽扣等。否则,金属物品可能会在磁场中移动,造成患者受伤,同时也会影响图像的质量。

· 告知病史:患者需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植入性医疗器械,是否有过敏史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 MRI 检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禁食禁水: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增强 MRI 检查,即注射造影剂,那么在检查前需要禁食禁水 4-6 小时,以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二)检查中的配合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保持身体静止。由于 MRI 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因此,医院通常会为患者提供耳塞或耳机,以减轻噪音的影响。此外,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配合,如在进行某些特定的成像序列时,需要屏住呼吸数秒钟。

(三)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和饮食。如果进行了增强 MRI 检查,患者需要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此外,如果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四、案例解析:核磁共振如何揪出脑血管病变
(一)案例一:脑动脉瘤的早期发现
张先生,50 岁,近半年来经常出现间断性的头痛,他一直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为他进行了头部 MRI 检查,其中 MRA 显示他的大脑中动脉有一个小动脉瘤。由于发现及时,医生为张先生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成功地预防了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二)案例二:急性脑梗塞的及时诊断
李女士,65 岁,早上起床时发现自己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家人赶紧将她送到医院。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了头部 MRI 检查,DWI 显示她的左侧大脑半球有急性梗塞灶。由于诊断及时,李女士在发病后的 3 小时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没有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五、如何预防脑血管病变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 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从而减少脑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增加脑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

(二)定期体检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有脑血管病变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检测,以及头部 MRI 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脑血管病变。

(三)控制基础疾病
如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这是预防脑血管病变的关键措施。

六、结语
头疼头晕虽然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脑血管病变。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精准地发现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为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出现反复或严重的头疼头晕时,不要盲目猜测原因,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预防脑血管病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控制基础疾病,远离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够让大家对头疼头晕和核磁共振检查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豆志娟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主管技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