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外发生,骨折带来的不仅是剧烈疼痛,错误的处理方式更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掌握骨折急救的黄金法则,能在关键时刻为伤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将伤害降到最低。接下来,我们将系统解析骨折后第一时间的正确应对方法。
一、迅速判断骨折情况
在实施急救前,首要任务是准确判断是否发生骨折。骨折分为闭合性骨折(皮肤表面无伤口)和开放性骨折(骨折端刺破皮肤,伤口与外界相通),不同类型的骨折处理方式存在差异。通常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症状来判断:
1、疼痛与压痛: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轻轻按压疼痛加剧,且疼痛不会因简单休息缓解。比如,手腕受伤后,轻微触碰就疼得难以忍受。
2、肿胀与瘀斑:骨折处周围组织受损,血液渗出导致肿胀,随后可能出现青紫瘀斑。以小腿骨折为例,短时间内小腿就会肿得明显比另一侧粗,皮肤表面也会出现瘀青。
3、畸形与功能障碍:骨折部位可能出现明显变形,肢体形状改变,且受伤肢体无法正常活动。像手臂骨折,可能会呈现弯曲、缩短等不正常形态,无法完成抬手等动作。
4、骨擦音或骨擦感:在移动受伤部位时,有时能听到骨头相互摩擦的声音或感觉到摩擦的感觉,但需注意,不要为了确认而随意移动肢体,这可能加重损伤。
二、现场急救的核心步骤
(一)立即制动,避免二次伤害
一旦怀疑发生骨折,应立刻让伤者停止活动,保持受伤部位稳定,防止骨折断端移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和肌肉组织。比如,若伤者是腿部骨折,应让其就地坐下或躺下,不要尝试站立或行走。如果现场有多人协助,可轻轻扶住受伤肢体,保持原有姿势,等待进一步处理。
(二)科学止血,应对开放性骨折
对于开放性骨折,伤口出血情况较为紧急。首先,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衣物等按压伤口,直接压迫止血。按压时力度要适中,以能有效止血但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为宜,按压时间一般持续 5 - 10 分钟。如果出血仍未止住,可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用布条、绷带等进行加压包扎,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例如,上肢骨折出血,可将布条缠绕在上臂的合适位置,松紧程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同时,要注意每隔 15 - 20 分钟放松 1 - 2 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三)妥善固定,减轻疼痛与损伤
固定是骨折急救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减轻疼痛,避免骨折断端刺伤周围组织,同时便于搬运。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固定时,要在固定材料与肢体之间垫上柔软的物品,如毛巾、衣物等,防止皮肤受压损伤。
1、上肢骨折固定:以手臂骨折为例,用两块长度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的木板,分别放在手臂的内外两侧,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如果没有木板,也可将手臂固定在胸前,用三角巾或布条将前臂悬吊在胸前,保持肘关节屈曲 90 度。
2、下肢骨折固定:若为小腿骨折,可选取两块长度从大腿中部到脚跟的木板,分别放在小腿的内外两侧,用绷带或布条分段固定。大腿骨折时,固定材料要更长,从腰部到脚跟,同样用绷带等进行固定。
(四)及时保暖,维持身体机能
受伤后,伤者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因此,要用毛毯、衣物等为伤者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对受伤部位进行热敷,热敷可能会加重出血和肿胀。
三、安全转运,及时送医
在完成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搬运方式:根据伤者的受伤情况和现场条件,选择正确的搬运方法。对于病情较轻、能够配合的伤者,可采用搀扶、背负等方式;对于病情较重、骨折部位不稳定的伤者,应使用担架搬运。搬运时,要保持伤者身体的平稳,避免剧烈晃动。例如,使用担架搬运时,至少需要 3 - 4 人配合,一人托住头部和肩部,一人托住腰部和臀部,一人托住大腿和小腿,同时将伤者平稳抬起,放置在担架上。
2、注意观察伤者状态: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如果伤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等情况,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医院。
3、记录受伤情况:在转运过程中,尽量详细地记录伤者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原因、受伤部位以及现场急救处理的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骨折后的前几分钟到几小时是急救的黄金时间,正确的处理方式能为伤者的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希望大家牢记这些急救黄金法则,在遇到骨折意外时,能够冷静应对,科学施救,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骨折等意外的发生。
(孟宪志 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