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呱呱坠地,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新生儿呕吐是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可能只是生理性溢奶,稍作处理便能缓解。然而,有一种呕吐现象背后却暗藏危机 —— 先天性幽门狭窄。这一病症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先天性幽门狭窄的相关知识,掌握早发现与应对的方法。
一、认识先天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导致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的部位,正常情况下,它如同一个精密的 “阀门”,控制着胃内食物进入肠道的速度和量。但当幽门狭窄时,这个 “阀门” 变得狭窄且僵硬,食物无法顺利通过,只能被迫返回,从而引发呕吐。
先天性幽门狭窄多在宝宝出生后 2 - 4 周开始出现症状,少数宝宝可能在出生后 1 周内或 2 个月后发病。男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宝,约为 4:1 。虽然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这一病症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调节异常以及胃肠道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宝宝患先天性幽门狭窄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先天性幽门狭窄的典型表现
1、呕吐特点:呕吐是先天性幽门狭窄最主要的症状。与普通溢奶不同,宝宝的呕吐通常发生在进食后几分钟到半小时内,且呈喷射性,呕吐物为不含胆汁的奶汁或乳凝块。随着病情发展,呕吐会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每次喂奶后都会发生。例如,有的宝宝刚刚喝完奶,突然像喷水一样将奶吐出,呕吐的力量较大,能喷到较远的距离。
2、食欲与体重变化:尽管频繁呕吐,但宝宝在呕吐后往往又表现出强烈的饥饿感,会急切地想要再次吃奶。然而,由于摄入的营养难以被有效吸收,宝宝的体重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可能出现不增或下降的情况。长时间的营养摄入不足,还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原本圆润的小脸变得消瘦,皮肤也失去弹性。
3、腹部体征:在宝宝空腹或呕吐后,仔细观察其右上腹部,有时可以摸到一个橄榄形、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且能活动的肿块,这就是肥厚的幽门。不过,这个肿块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触诊才能准确判断,家长自行触摸时可能因手法不当而难以发现。
三、早发现的关键方法
1、密切观察呕吐情况:家长在照顾新生儿时,要特别留意宝宝呕吐的频率、方式和呕吐物的性状。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喷射性呕吐,且呕吐频繁,即使没有其他明显症状,也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咨询。
2、定期儿保检查:新生儿的定期儿保检查至关重要。医生会在每次检查时,通过详细询问宝宝的喂养、排便、呕吐等情况,以及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来评估宝宝的健康状况。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能会对宝宝的腹部进行仔细触诊,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狭窄的可疑体征。此外,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关注生长发育曲线:生长发育曲线是反映宝宝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宝宝的体重、身高数据,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如果发现宝宝的体重增长曲线突然变得平缓甚至下降,即使没有明显的呕吐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排查是否存在健康问题。
四、科学的治疗与护理
一旦确诊为先天性幽门狭窄,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幽门环肌切开术,医生通过手术将肥厚的幽门环肌切开,解除梗阻,恢复幽门的通畅性。手术技术成熟,安全性较高,术后宝宝的症状通常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术后护理方面,家长需要格外细心。术后 6 - 12 小时,可根据宝宝的情况少量喂水,观察宝宝是否有呕吐。如果没有呕吐,可逐渐增加喂奶量。起初喂奶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避免宝宝一次进食过多引发不适。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伤口的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伤口护理,防止感染。此外,家长还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生命体征、排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先天性幽门狭窄虽然听起来令人担忧,但只要家长提高警惕,掌握早发现的方法,及时就医治疗,并做好术后护理,大多数宝宝都能恢复健康,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在养育新生儿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宝宝的健康,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宝宝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曹瑞萌 濮阳市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