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突然哭闹不止,蜷着身子喊肚子疼,好不容易哄好没一会儿又开始哭,这到底是怎么了?” 相信许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焦虑时刻。当宝宝反复出现腹痛、哭闹时,除了常见的消化不良,有一种潜在危险疾病 —— 小儿肠套叠,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高度警惕。这种疾病发病急、进展快,若不能及时识别和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了解小儿肠套叠的 “危险信号”,是每位家长守护孩子健康的必修课。
一、什么是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简单来说,就是一段肠管套入了与其相连的另一段肠管内,就像望远镜的套筒一节套进另一节一样。正常情况下,肠道是畅通无阻的,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后,残渣会顺利排出体外。但发生肠套叠时,肠道的连续性被破坏,导致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引发肠梗阻。这种疾病在 2 岁以下婴幼儿中最为常见,尤其是 4 - 10 个月的宝宝,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
小儿肠套叠的发生并非偶然,多种因素可能诱发。饮食的改变是常见诱因之一,例如宝宝从单纯母乳喂养转为添加辅食时,肠道内的细菌环境和消化功能需要重新适应,容易引发肠道蠕动紊乱,进而导致肠套叠。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肠套叠的发生相关,当宝宝感染腺病毒、轮状病毒等后,病毒可能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使肠道蠕动失去正常节律,促使肠套叠发生。还有些宝宝存在肠道发育异常,如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这些结构上的异常也会增加肠套叠的发病风险。
二、小儿肠套叠的 “危险信号”
(一)阵发性哭闹
阵发性哭闹是小儿肠套叠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宝宝会突然出现剧烈哭闹,哭声尖锐,身体蜷曲,双手紧握,双腿向腹部屈曲,这种哭闹通常每隔 10 - 20 分钟发作一次。这是因为肠套叠发生时,肠道被卡住,引发强烈的痉挛性疼痛,而疼痛是间歇性发作的,所以宝宝的哭闹也呈阵发性。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宝宝可能表现得安静,但这种安静并不是真正的好转,而是疼痛暂时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哭闹的间隔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疼痛程度也会加重。
(二)呕吐
呕吐在肠套叠患儿中也很常见,一般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就会出现。刚开始时,宝宝可能呕吐出胃内容物,如奶汁、食物残渣等;随着病情发展,呕吐物会逐渐变为含有胆汁的黄绿色液体。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内容物无法正常向下运行,只能向上反流,导致呕吐。如果家长发现宝宝频繁呕吐,且呕吐物出现颜色变化,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血便
血便可谓是小儿肠套叠最为重要且具有特征性的 “危险信号”。多数患儿会在发病后 6 - 12 小时出现血便,典型的血便颜色呈果酱样,质地黏稠,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壁缺血、坏死,肠道内的血液与黏液混合而成。有些家长可能一开始会把血便误认为是宝宝吃了某种带颜色的食物导致的大便异常,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果酱样血便与正常食物残渣引起的大便颜色改变有明显不同。一旦发现宝宝出现果酱样血便,无论之前是否有腹痛、呕吐症状,都应立即带宝宝就医。
(四)腹部包块
在宝宝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家长可以尝试轻轻触摸宝宝的腹部。如果能摸到一个表面光滑、形如腊肠的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脐部周围,那么也很有可能是肠套叠。不过,腹部包块的检出率与病程有关,在发病早期,包块可能不太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包块会逐渐变得明显。
三、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方法
当家长怀疑宝宝可能患有肠套叠时,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宝宝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和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是否有包块。此外,还会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腹部超声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肠套叠的部位、形态和套叠的层次,准确率较高,而且对宝宝没有辐射危害。如果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空气灌肠造影检查,该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在病情较轻时,还可以同时进行复位治疗。
(二)治疗方式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主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是发病在 48 小时以内,宝宝一般情况良好,没有明显的腹胀、休克等并发症,通常首选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这种方法是通过肛门向肠道内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复位成功率较高。复位成功后,宝宝的腹痛、哭闹等症状会立即缓解,血便也会逐渐消失。
但如果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或者宝宝出现了明显的腹胀、高热、精神萎靡、休克等症状,说明肠管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缺血、坏死,此时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医生会将套叠的肠管复位,如果肠管已经坏死,则需要切除坏死部分,然后进行肠吻合。手术后,宝宝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家长要精心护理,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
四、预防小儿肠套叠,家长可以这样做
虽然小儿肠套叠的发生难以完全避免,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在宝宝的饮食方面,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让宝宝的肠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新食物,避免突然大量添加新辅食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同时,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肠道感染的机会。另外,加强宝宝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还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因为腹部受凉也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异常。
小儿肠套叠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家长了解它的 “危险信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对宝宝的伤害。当宝宝出现反复腹痛、哭闹等异常表现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及时就医才是保障宝宝健康的关键。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健康的守护者,让宝宝远离疾病的困扰,快乐成长。
(曹瑞萌 濮阳市人民医院 小儿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