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小板捐献:为什么它是急救 “特种兵”?

2025-03-27 10: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急救病房里,一场看不见的 “生死救援” 每天都在上演。当患者因严重创伤、大出血或血液疾病命悬一线时,一袋袋从爱心人士体内分离出的血小板,正以 “急救特种兵” 的身份,争分夺秒地奔赴 “战场”,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这些微小的细胞碎片,究竟拥有怎样的神奇力量?为何会成为急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特种兵”?让我们一同揭开血小板捐献的神秘面纱。

血小板:人体内的 “止血卫士”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它的体积仅为红细胞的 1/3,却肩负着至关重要的生理使命。当人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 “集结” 到破损处,通过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就像给破损的血管贴上一层 “创可贴”,堵住出血口,防止血液持续流失。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多种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固血栓,完成止血过程。此外,血小板在伤口愈合、组织修复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 “守护者”。

急救中的 “特种兵”:血小板的不可替代性
在急救场景中,血小板的作用无可替代,其 “特种兵” 属性体现在多个关键方面。对于因车祸、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严重创伤患者,往往会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此时除了补充红细胞维持携氧能力外,输入血小板能有效控制出血,避免因失血过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以严重车祸伤员为例,身体多处开放性伤口和内脏破裂引发的出血,仅靠自身血小板难以在短时间内止血,及时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增强止血功能,为后续手术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在血液系统疾病领域,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由于自身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严重不足,即使轻微的磕碰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这些情况往往危及生命。定期输注血小板,成为维持他们生命体征稳定、降低出血风险的重要治疗手段。此外,在肿瘤放化疗过程中,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会受到抑制,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极易出现出血症状,血小板输注能够帮助他们安全度过治疗期。

血小板捐献:爱心传递生命
血小板的特性决定了其捐献过程与全血有所不同。目前,血小板捐献主要采用成分献血的方式,即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采集出来,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整个捐献过程大约需要 1 - 2 小时,比全血捐献时间稍长,但由于其他成分及时回输,捐献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且身体恢复也相对较快。

血小板的保存条件十分严苛,必须在 22℃±2℃的恒温环境下持续振荡保存,且保存期仅为 5 天。这就意味着血小板需要随用随采,依赖于广大爱心人士的及时捐献。每一次血小板捐献,都是一份生命的希望,是对急救患者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许多患者正是因为及时获得了血小板输注,才得以转危为安,重新拥抱生活。

安全与健康:血小板捐献的保障
不少人对血小板捐献存在顾虑,担心会影响自身健康。事实上,人体的血小板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正常人每天约有 10% 的血小板在体内更新。一次捐献的血小板数量,仅占人体循环血液中血小板总量的 10% - 20%,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而且,在捐献后 1 - 2 天内,血小板数量就能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此外,血小板捐献前会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包括病史询问、血液检测等,只有符合条件的献血者才能进行捐献,这也从源头上保障了献血者和患者的安全。

有研究表明,定期献血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每一次成功捐献,都能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这种帮助他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血小板作为人体内的 “止血卫士”,在急救领域以 “特种兵” 的身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每一袋血小板都承载着献血者的爱心与希望,是患者生命延续的重要保障。血小板捐献安全可靠,既能帮助他人,又能促进自身健康。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血小板捐献的重要意义,加入到血小板捐献的队伍中来,用爱心传递生命,为那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王灵艳 信阳市中心血站)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