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所说的“小儿纯阳之体”是什么意思?

2025-03-11 11: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很多家长在带娃看中医时,常会听到“小儿纯阳之体”这个说法。有人望文生义,觉得是孩子“火气旺”,于是频繁喂凉茶、吃清热药,结果越调越糟。其实,“纯阳之体”是中医对儿童生理特点的经典概括,藏着科学育儿的密码。理解它,才能避开养护误区,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

一、“纯阳之体”到底是什么意思?

   “纯阳之体”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书中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一理论流传千年,核心是描述儿童特有的生命状态,并非指“阳气过剩”。

1.阳气主导的生长力

中医里的“阳”,代表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生长发育的能量。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身高体重飙升、乳牙替换、智力发展,这种迅猛的生长态势,就是“阳气旺盛”的体现。就像春天的草木拼命拔节,儿童的身体始终处于“阳长”的状态,阳气推动着脏腑功能一点点成熟。

    2.阴液相对不足的特点

这里的“纯”,不是“纯粹”,而是指孩子的阴液(包括津液、血液、肾精等营养物质)还没完全充盈。儿童生长快,阴液既要满足日常消耗,又要供给发育需求,就像给快速行驶的汽车供油,总显得“相对不足”。这种“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平衡,正是“纯阳”的另一层含义。

    3.脏腑娇嫩但活力十足

“纯阳”不代表孩子身体强壮,反而包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点。孩子的心、肝、脾、肺、肾就像刚发芽的小苗,功能还不完善——肺娇易受风寒,脾弱易消化不良,肾需慢慢积累肾精。但同时,这些脏腑又充满活力,修复能力比成人强,这也是孩子生病后恢复快的原因。

二、“纯阳之体”在孩子身上的具体表现

   孩子的日常状态,处处透着“纯阳”的特点,家长可以从这些细节观察:

1.生长发育的“加速度”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50厘米,1岁时就能长到75厘米左右,3岁前每年体重能翻倍。乳牙从6个月开始萌出,到2岁多基本长齐,语言从“咿呀”到说完整句子,动作从翻身到跑跳——这些都是“阳气推动生长”的直观表现。如果孩子生长迟缓,比如每年身高增长不到5厘米,可能是阳气推动不足,需要关注。

2.体温稍高,代谢旺盛

孩子的基础体温比成人高0.3-0.5℃,正常范围在36.5-37.3℃,活动后容易升到37.5℃,这是因为他们代谢快,阳气活动旺盛,就像一台小发动机。同时,孩子爱出汗、怕热、喝水勤,这些都是正常生理反应,不是“上火”。

    3.生病时“来得快,好得也快”

孩子感冒后,可能上午还只是鼻塞,下午就突然发烧,体温甚至飙到39℃,这是因为阳气反应快,正邪“交战”激烈。但只要护理得当,往往比成人恢复快,比如普通感冒3-5天就好转,这也是“纯阳”活力的体现。不过,如果调理不当,病情也容易加重,比如风寒感冒拖成肺炎,这是因为孩子脏腑娇嫩,抵抗力弱。

4.吃得多但容易“积食”

孩子胃容量小,但生长需要能量,所以总像吃不饱,一顿饭能吃小半碗,过两小时又喊饿。可他们的脾胃功能弱,稍微吃多或吃了难消化的食物,就容易积食、腹胀,甚至发烧,这正是“阳气推动食欲”和“脾胃功能不足”的矛盾表现。

三、根据“纯阳之体”特点,这样带娃更科学

   理解了“纯阳之体”,育儿就能少走弯路,核心是“顺应阳气、顾护阴液、呵护脏腑”。

    1.穿衣:别捂太厚,顺应阳气外发

孩子阳气主外,体表容易发热,穿太厚会让热气散不出去,反而容易感冒。可以比成人少穿一件,比如成人穿毛衣,孩子穿薄线衣即可。判断冷热摸颈后:温热无汗就是合适的,出汗了说明穿多了。夜间盖被以手足不凉、不出汗为标准,别用被子蒙头,以免阳气郁在体内。

2.饮食:清补为主,别乱清热或大补

   - 别盲目清热:看到孩子便秘、口臭就喂凉茶、吃黄连,会伤了脾阳,导致孩子食欲差、拉肚子。其实这些情况多是吃多了积食,减少零食、喝些白萝卜水就能缓解。

- 别过度温补:给孩子吃人参、羊肉、鹿茸等,会让阳气过盛,出现流鼻血、口腔溃疡。

- 多吃“平性”食物:山药、小米、南瓜、苹果这些食物,既能补阴液,又不损伤阳气,适合日常吃。每天保证喝水量,幼儿每天500-800毫升,学龄儿童800-1200毫升,补充阴液不足。

3.作息:跟着太阳走,让阳气有序运行

中医认为,阳气早上升发、中午最盛、晚上收敛。孩子要早睡(晚上8-9点入睡),早上自然醒,别熬夜耗阳气。白天多户外活动,晒晒太阳(每天1-2小时),能帮助阳气升发,还能促进钙吸收。傍晚后减少剧烈运动,以免阳气太兴奋影响睡眠。

4.生病护理:别硬压症状,给阳气“助力” 

- 发烧时:体温38.5℃以下别急着用退烧药,可喝温水、用温毛巾擦脖子和腋窝,帮身体散热。这是阳气在和邪气斗争,硬压下去反而不利恢复。

- 咳嗽时:初期多是外感风寒,可喝些生姜葱白汤(生姜2片+葱白2段煮水),帮阳气驱邪,别过早用止咳药堵着。

- 病后调理:发烧、腹泻后,孩子阳气受损,别马上大鱼大肉进补,先喝小米粥、山药汤养脾胃,让阳气慢慢恢复。

四、常见误区:别被“纯阳”带偏了

    误区1:孩子“纯阳”就是火气大,要常喝凉茶

错!“纯阳”是生长的动力,不是“火气”。孩子的“上火”多是饮食不当、穿衣太厚导致的,调整习惯就能改善。长期喝凉茶会伤脾阳,影响消化吸收,反而让孩子体质变弱。

    误区2:“纯阳”的孩子不容易生病

错!“纯阳”包含“脏腑娇嫩”,孩子的呼吸道、肠胃都很脆弱,春天容易感冒,夏天易拉肚子,冬天易咳嗽。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避风寒、调饮食,而不是以为他们“火力壮”就疏于防护。

   误区3:男孩“纯阳”更明显,女孩要多补阳

错!“纯阳之体”是所有儿童的共性,和性别无关。男孩女孩只是发育节奏不同,比如女孩青春期来得早,但在“阳气主导生长”“阴液相对不足”上是一样的。养护时看个体体质,比如怕冷的孩子可以稍微温补,怕热的孩子多吃些清热的蔬菜(如冬瓜、丝瓜)。

五、“纯阳之体”的现代视角

   虽然“纯阳之体”是中医理论,但现代医学也能找到呼应:

   从生长发育看,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量是成人的3倍以上,尤其在深度睡眠时最旺盛,这和“阳气推动生长”的说法一致。从代谢角度,儿童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10%-15%,热量产生快,体温稍高,符合“阳气旺盛”的表现。而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高(约77%)但代谢快,容易脱水,也印证了“阴液相对不足”的特点。

    结语, “小儿纯阳之体”的核心,是孩子既有蓬勃的生长力,又有脏腑娇嫩的脆弱性。理解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放下“清热”“大补”的执念,转而用更自然的方式带娃:穿合适的衣服、吃清淡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就像培育幼苗,既不能暴晒(过度补阳),也不能冻着(损伤阳气),更不能乱浇水(盲目清热),顺应它的生长节奏,才能长得茁壮。这,就是“纯阳之体”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黄艳波 内黄县妇幼保健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