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检查室里,有一种神奇的设备,能像 “高清相机” 一样,穿透人体皮肤和肌肉,将内部器官、组织甚至微小病变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就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它不仅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更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智慧结晶。那么,这台 “人体相机” 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要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首先得从微观世界的原子说起。人体由无数原子构成,其中氢原子最为常见,因为人体约 70% 是水,而每个水分子就包含两个氢原子。氢原子有一个特殊的属性 —— 它的原子核带正电且会自旋,就像一个小小的旋转磁铁。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氢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杂乱无章,但当它们被置于强大的外部磁场中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这就引出了磁共振成像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 主磁场。当患者进入磁共振成像仪那巨大的圆筒状设备中,就相当于置身于一个超强的主磁场里。在主磁场的作用下,原本杂乱无章的氢原子核会整齐排列,要么顺着磁场方向,要么逆着磁场方向,其中顺着磁场方向的原子核数量略多。此时,氢原子核就像被 “指挥” 的小磁针,有了统一的 “队形”。
接着,磁共振成像仪会发射一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这就是第二个关键步骤。这个射频脉冲的频率与氢原子核在主磁场中的固有频率一致,从而引发共振现象。就像当外界声音频率与玻璃杯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玻璃杯会产生共振一样,氢原子核吸收射频脉冲的能量后,会从低能量状态跃迁到高能量状态,同时改变自旋方向。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吸收了能量的氢原子核又会逐渐释放能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在弛豫过程中,氢原子核释放的能量会被磁共振成像仪的接收线圈捕捉。不同组织中的氢原子数量和弛豫时间不同,释放的能量也存在差异。比如,脂肪组织中的氢原子比肌肉组织中的氢原子多,而且它们的弛豫时间也不一样。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能量信号,计算机就能重建出人体内部的图像。
为了让图像更具空间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还利用了梯度磁场。在主磁场的基础上,磁共振成像仪会在不同方向施加梯度磁场,使人体不同位置的氢原子核感受到的磁场强度略有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这样一来,计算机就能根据频率差异,确定信号来自人体的哪个部位,进而构建出三维的立体图像。就好比给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贴上了独特的 “标签”,让计算机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绘制。
在实际应用中,磁共振成像具有诸多优势。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极强,能够清晰地显示大脑、脊髓、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医生诊断脑部肿瘤、脊髓病变、关节损伤等疾病。而且,磁共振成像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没有放射性伤害,相比 X 射线、CT 等检查手段更加安全,尤其适合对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检查。
不过,磁共振成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检查时间较长,通常需要5 分钟到 1 小时不等,对于无法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患者,如躁动不安的病人、婴幼儿等,检查难度较大。此外,带有含铁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因为强大的磁场可能会导致金属物体移位或发热,对患者造成伤害。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也在持续进步。如今,更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仪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让医生能够发现更微小的病变;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不仅可以呈现人体的解剖结构,还能反映大脑等器官的功能活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则可以检测人体组织内的化学成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磁共振成像就像一位神奇的 “透视画家”,借助强大的磁场、巧妙的射频脉冲和精密的计算机算法,将人体内部的奥秘一一展现。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医学诊断的发展,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台 “人体高清相机” 将不断升级,在未来的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黄梦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磁共振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