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这个看似普通的人体排泄物,实则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一张小小的尿液化验单,以及日常排尿时观察到的尿液泡沫、颜色等现象,都暗藏着关乎肾脏健康的玄机。肾脏作为人体的 “过滤器”,承担着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重要职责,一旦肾脏出现问题,尿液往往会率先发出 “警报”。了解这些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肾脏疾病的早期迹象,守护肾脏健康。
一、尿液化验单里的健康密码
尿液化验单包含众多项目,每个项目都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解肾脏健康状况的大门。其中,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葡萄糖、酸碱度(pH 值)等指标尤为关键。
蛋白质是尿液化验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正常情况下,肾脏的滤过功能能够阻止血液中的蛋白质大量进入尿液,因此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少,一般检测不出来。但当肾脏的肾小球等部位出现病变时,滤过屏障受损,蛋白质就会 “漏” 进尿液,导致尿蛋白阳性。微量的尿蛋白可能是肾脏疾病的早期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尿蛋白含量可能会逐渐增加。长期的尿蛋白阳性,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功能,引发慢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
红细胞也是尿液检测的重要内容。尿液中出现红细胞,俗称血尿。血尿可分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和镜下血尿(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红细胞)。肾小球肾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血尿。当红细胞出现在尿液中时,意味着肾脏或泌尿系统的某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白细胞在尿液中的出现通常提示泌尿系统存在感染。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发生时,大量白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随尿液排出,使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增多。白细胞增多往往伴随着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影响肾脏健康。
葡萄糖在尿液中的出现,除了可能是糖尿病导致血糖过高,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外,也可能与肾脏的肾小管功能异常有关。肾小管负责对原尿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如果肾小管功能受损,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出现尿糖阳性。此外,尿液的酸碱度(pH 值)也能反映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以及肾脏的调节功能。某些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或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尿液 pH 值的改变。
二、尿液泡沫:不可忽视的健康信号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排尿时尿液表面会产生泡沫。正常情况下,尿液产生的泡沫较少,且很快就会消散。但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细密、经久不散的泡沫,很可能是尿液成分发生了变化。如前文所述,尿蛋白增加是导致泡沫尿的常见原因之一,因为蛋白质会改变尿液的表面张力,使泡沫变得不易破裂。除了蛋白质,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葡萄糖和酮体含量增加,泌尿系统感染时尿液中细菌、炎性分泌物增多,都可能导致泡沫尿。如果经常发现尿液泡沫异常,应及时进行尿液检查,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
三、尿液颜色:身体状况的直观体现
尿液的颜色同样能传递丰富的健康信息。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透明状,其颜色主要来源于尿色素。但尿液颜色会受到饮水量、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大量饮水后,尿液被稀释,颜色会变淡,甚至接近无色;而饮水过少时,尿液浓缩,颜色会加深,呈深黄色。食用大量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服用核黄素等药物后,尿液也可能暂时变黄。不过,这些因外界因素导致的尿液颜色变化,在停止相关饮食或用药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然而,如果尿液出现异常颜色,且持续不消退,就需要警惕疾病的可能。浓茶色或酱油色尿液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引起,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等疾病;乳白色尿液可能是乳糜尿,多由丝虫病、淋巴管堵塞等原因造成;红色尿液除了前面提到的血尿外,还可能是由于食用了甜菜、火龙果等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导致,但如果排除食物和药物因素,红色尿液就应高度怀疑泌尿系统出血性疾病。
四、守护肾脏健康,从关注尿液开始
肾脏健康对人体至关重要,而关注尿液的变化是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重视尿液检查,仔细解读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尿液的泡沫和颜色等细节,一旦发现异常,不要掉以轻心,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进一步检查。
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肾脏疾病。均衡饮食,控制盐、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适量饮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促进尿液排出,有助于冲刷泌尿系统,减少感染风险;适度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一些可能损害肾脏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部分抗生素等。
尿液化验单和日常观察到的尿液特征,都是了解肾脏健康的重要线索。通过关注这些细节,我们能够更早地发现肾脏疾病的端倪,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肾脏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让我们的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王晓丽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检验输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