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走进安宁疗护,为生命画上温暖句号

2025-05-20 12: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安宁疗护,在国际医学界又被称为舒缓医疗或临终关怀,是一套针对生命末期(通常指预计生存期少于6个月)患者的综合性医疗照护体系。这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疗模式,突破了传统以"治愈"为唯一目标的治疗框架,转而构建起"身-心-社-灵"四维照护体系——它既通过专业医疗手段精准控制癌痛、恶液质等躯体症状,又通过心理疏导化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借助社会支持网络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最终帮助患者在生命终末期实现生理舒适与心灵安宁的双重需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严与平静中走完最后旅程。

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植根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既尊重生命的神圣性,也承认死亡是自然生命周期不可逆转的终点。与肿瘤病房的放化疗、ICU的生命支持等积极治疗不同,它不追求用创伤性手段延长生命长度,而是通过症状管理、舒适护理等措施提升生命质量。这种照护模式通常由多学科团队协同实施——包括掌握疼痛管理技术的专科医生、擅长症状护理的临床护士、提供情绪支持的心理咨询师、协调社会资源的医务社工、定制营养方案的营养师,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他们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共同为患者及家属编织起全方位的支持网络。

在安宁疗护实践中,科学的疼痛管理构成照护体系的基石。专业团队会采用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通过口服、贴剂、静脉等多途径给药,配合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将患者疼痛控制在NRS评分3分以下的舒适区间。对于晚期患者常见的顽固性恶心呕吐、难治性呼吸困难、谵妄躁动等症状,团队会启动快速响应机制,例如通过吗啡微量泵持续输注缓解气道痉挛,用中医药外治技术减轻药物副作用。与此同时,心理支持贯穿全程:心理咨询师通过叙事疗法帮助患者重构生命意义,运用正念减压技术缓解焦虑,组织"生命回顾"工作坊让患者梳理人生故事,这些专业干预能有效降低临终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帮助他们坦然接纳生命的终点。

社会支持系统在安宁疗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患者家庭,团队会提供包括疾病进展说明、治疗方案解读、预后沟通在内的全程信息支持,帮助家属建立合理的预期;法务社工则协助完成生前预嘱、遗产规划等法律事务,避免临终阶段的家庭纠纷;经济援助专员会对接医保政策、慈善基金,缓解长期照护带来的经济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志愿者体系的独特价值——经过"临终陪伴"专项培训的志愿者,通过定期探视、读书读报、手工活动等非医疗干预,为患者提供情感陪伴;社区志愿者则承担起家属喘息服务,让疲惫的照护者获得必要的休息时间,这种"专业+志愿"的支持模式,使临终照护从医院延伸到家庭与社区。

精神与宗教关怀构成安宁疗护的深层维度,其核心是尊重患者多元的生命信仰与价值体系。对于佛教徒患者,团队会联系寺院法师提供临终助念;为基督徒准备祷告空间与圣事服务;对无特定宗教信仰者,则通过"生命意义探索"课程帮助其从人生成就、家庭传承中寻找存在价值。上海某安宁疗护中心曾记录过这样的案例:一位87岁的老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周,在社工协助下完成《我的学术人生》口述史整理,当他握着刚打印好的文稿时流下眼泪:"原来我的一生没有白过"——这种超越宗教形式的精神照护,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意义感中安详离去。

在安宁疗护的实践场域中,患者的自主意愿被置于决策核心。团队会通过"生前预嘱"文书记录患者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的真实想法,用"治疗偏好讨论"工具帮助患者梳理临终照护优先级——是希望在熟悉的家中离世,还是留在配备专业设备的疗护病房?是否愿意在清醒时与孙辈完成最后告别?这些个性化需求都会被郑重写入照护计划。家属则通过"家庭会议"机制深度参与决策,当医疗团队、患者、家属三方达成共识时,照护方案便升华为共同的生命承诺。正如台湾安宁疗护先驱赵可式博士所言:"临终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段需要被温柔陪伴的旅程",安宁疗护正是用这种协同决策模式,让生命终点成为充满人性光辉的温暖仪式。

总结:从本质上看,安宁疗护是现代医学向人文关怀的理性回归——它打破了"唯有治愈才是成功"的狭隘医疗观,在生命终末期构建起更具温度的照护范式。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通过症状管理团队解除躯体痛苦,借助心理干预抚平心灵创伤,依托社会网络分担家庭重担,最终在精神层面帮助患者实现生命圆满。当我们在安宁疗护病房看到晚期患者仍能微笑着给孙辈讲故事,听到家属说"没想到爸爸能这样平静离开",便能深刻理解:真正的医疗不仅要战胜疾病,更要守护生命尊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安宁疗护正在重新定义医疗的终极目标——让每个生命都能如秋叶般静美飘落,为人生旅程画上带着温度的句号。

(秦海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