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一细长且质地柔软的管道,自手臂外周静脉(常选取肘部或上臂静脉)置入,途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最终抵达上腔静脉近心脏处。其可为患者构建长期、稳定的静脉通道,减轻反复穿刺所致的痛苦,同时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风险。
1. 导管的日常维护:PICC导管需严格执行"三维护"标准流程,即定期换药、规范冲管与科学封管。换药频率需遵循无菌原则:透明敷贴每7天更换1次,纱布敷料每48小时更换1次,若出现敷料松动、卷边、污染或渗血渗液时需立即更换;换药操作必须在治疗盘无菌区域内进行,操作者需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使用碘伏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直径≥8cm的环形消毒,消毒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消毒后需待干方可贴敷新敷料。冲管与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输液前后、输注血液制品或高黏滞性药物(如脂肪乳、血白蛋白)后,必须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推-停-推手法),冲管液量应为导管容积的2倍;治疗结束后需进行正压封管,成人通常使用10U/ml肝素盐水3-5ml,儿童及有出血风险患者则用生理盐水封管,封管时需边推注边退针,确保导管腔内充满封管液,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冲封管,以免压力过大导致导管破裂。
2. 导管的固定:采用“双重固定法”确保导管稳定,用无菌透明敷贴(防水透气)固定导管穿刺点及外露导管近心端,同时距穿刺点10cm处用高举平台法(弧形抬起导管后固定,防受压)固定外露部分。固定要松紧适度,防导管移位或脱出(外露长度变化超1cm可能移位),也避免过紧致皮肤压疮。洗澡用专用防水保护套包裹导管及敷料,洗澡后检查敷料是否潮湿,浸湿则按无菌原则更换。更换敷料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撕除,避免拉扯导管,同时记录外露长度供下次对比。
3.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建立"每日三查"制度,即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5cm范围内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液(包括血性、脓性或透明液体)、皮疹及硬结等异常,同时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升高、有无触痛。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穿刺点渗液持续超过24小时未缓解;皮肤红肿范围超过2cm或伴有疼痛加剧;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且排除其他感染源时,需警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能。患者及家属可通过手机拍摄皮肤状况进行动态对比,便于及时发现细微变化,观察时需注意光线充足,避免遗漏早期炎症征象。
4. 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接触导管前后必须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或使用含酒精(≥60%)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消毒后需待手部完全干燥方可操作。导管保护需做到注意事项:禁止在导管附近使用剃刀剃毛(需用剪刀修剪毛发)。洗澡时需使用专业防水保护套,游泳、泡浴等可能浸湿敷料的活动绝对禁止;输液期间若发现导管接口松动或污染,应立即关闭导管夹,更换新的无菌肝素帽/无针接头,更换前需用消毒液消毒接口处不少于15秒。
5. 避免导管打折或拉扯:日常活动中需建立"防损伤"意识,穿衣时应先穿导管侧肢体,后脱导管侧衣物,避免衣物摩擦导致导管脱出;睡觉时取非导管侧卧位,可在肘部垫软枕保持舒适体位,防止长时间压迫导管造成管腔狭窄;进行弯腰、转身等动作时需注意导管位置,避免过度伸展导致导管牵拉;儿童患者需佩戴防护手套或使用导管固定约束带(需松紧适宜),防止抓挠或拉扯导管;若不慎发生导管打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观察打折部位,轻度打折可调整肢体位置尝试恢复,严重打折或体外断裂时需立即夹闭导管近心端并就医处理。
6. 运动和活动:PICC 导管患者可进行“低强度、非负重”日常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但禁止上肢剧烈运动、过度外展及负重活动,以免导管移位或损伤血管。患者可戴专用防护袖套,运动时若肢体不适应停活动、抬高肢体。康复锻炼需医护指导,可用握力球训练,每次不超 15 分钟。
7. 定期检查:建立“双轨制”随访体系,医院定期维护与居家自我监测结合。治疗期间每周 1 - 2 次评估导管功能,带管出院每 7 天专业维护。居家监测记“导管日记”,若导管外露长度、肢体周径变化大,或有发热、寒战,导管回抽无回血等异常需就诊。
8. 教育与培训:患者及家属完成“三阶培训”并考核通过才能带管出院,包括理论学习、操作演示及应急演练。医院提供《PICC 居家护理手册》。重点培训区分导管回血、处理导管脱出和断裂等。家属至少 1 人掌握护理要点,保证护理连续性。
总之,PICC导管护理是医患协同的系统工程,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做好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属要强化责任意识,养成每日观察、定期维护的习惯。建议构建“PICC护理档案”,记录维护时间、操作者以及导管状态,以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患者需积极参与护理决策,治疗结束后及时与医生就拔管时机进行沟通(治疗周期结束或出现不可逆转并发症时需及时拔管)。一旦出现任何导管异常状况(即便为轻微不适),均应即刻联系医护团队,借助科学护理使PICC成为安全治疗的“生命线”。
(刘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