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且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副作用之一,它特指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的非特异性毒性作用,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显著抑制,进而引起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各类血细胞的生成数量锐减。由于骨髓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相当于血液细胞的"生产工厂"和"储备仓库",其造血功能受损会直接造成外周血中成熟血细胞数量不足,这将严重削弱患者的免疫防御系统(白细胞减少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凝血止血功能(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机制障碍),显著增加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贫血性乏力及自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对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而言,针对骨髓抑制的科学预防、早期监测与系统化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提高治疗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首先,在化疗正式开始前,临床医疗团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基线评估,其中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重点关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基线水平)、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造血功能状态,从而精准评估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潜在风险等级。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类型与分期、既往治疗史、基础疾病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包括选择骨髓毒性相对较低的药物组合、调整药物剂量强度及给药间隔时间等策略,同时预先制定骨髓抑制的防治预案,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在化疗实施期间,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律的血常规监测,通常在化疗结束后第3-7天开始,每周至少检测2-3次血细胞计数,以便动态追踪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骨髓抑制的迹象。一旦监测发现白细胞计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明显下降,达到II度及以上骨髓抑制标准时,应立即启动干预措施。例如,临床上常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特异性刺激骨髓中粒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加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促进白细胞数量的快速恢复,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从而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药物进行支持治疗。
此外,感染预防是骨髓抑制期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医院候诊区等),减少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密切接触,必要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进行自我防护;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每日对房间内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强化个人卫生管理,包括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遵循"七步洗手法")、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定期沐浴更衣,预防皮肤黏膜破损。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生冷、不洁、未煮熟的食物(如刺身、生腌食品、隔夜饭菜等),防止肠道感染。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体温≥38.3℃或持续低热)、咳嗽、咳痰、咽痛、腹泻、尿频尿急等感染症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并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抗感染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营养支持同样是骨髓抑制综合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充足而均衡的营养摄入能够为骨髓造血功能的修复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口味喜好和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如鱼、禽、蛋、奶、豆制品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叶酸等)、矿物质(铁、锌、硒等造血必需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新鲜蔬菜水果、动物肝脏、坚果等。同时,鼓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营养吸收。对于存在进食困难、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或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经评估后可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如鼻饲营养液)或肠外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剂、维生素等)的方式补充营养,纠正负氮平衡,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为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预防出血是护理的重点内容。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宣教出血风险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避免进行可能导致身体碰撞或损伤的活动,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快速转身等;日常生活中需小心使用各类物品,避免接触锋利器具(如刀片、剪刀等),必要时由家属协助完成相关操作;口腔护理时应使用软毛牙刷或海绵牙刷,避免用力刷牙,防止牙龈出血;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或用手抠鼻,以防鼻黏膜破损出血;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穿着过紧衣物压迫皮肤黏膜。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黑便、血尿等出血征象,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应遵医嘱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输注血小板的准备,预防致命性出血(如颅内出血)的发生。
心理支持在骨髓抑制患者的整体护理中同样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化疗期间,患者不仅要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的治疗延迟、身体不适加重以及对病情进展的担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反应,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又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免疫功能。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其内心感受,运用专业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骨髓抑制的可逆性和可防性,减轻其心理压力;通过介绍成功治疗案例、组织病友互助交流等方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情感支持和陪伴,营造温馨和谐的治疗氛围。对于情绪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及时请心理科医生会诊,必要时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在骨髓抑制护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应通过健康宣教、发放科普手册、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家属系统了解骨髓抑制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监测要点及护理方法等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家庭照护。家属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如协助患者完成个人卫生清洁、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和复查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其治疗信心;在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能够及时识别并协助就医,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配合,共同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化疗期的骨髓抑制阶段。
综上所述,骨髓抑制的护理是需多学科协作、多维度干预的系统工程,要求医疗团队、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实施综合管理策略,包括早期风险评估与药物预防治疗(如用造血生长因子)、感染预防控制(环境、个人、饮食卫生管理及早期识别感染)、营养支持(膳食指导与人工营养补充)、心理关怀疏导(心理评估、干预及社会支持)以及家属配合与家庭照护。构建全面、连续、个体化护理体系,可降低骨髓抑制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对患者身心不良影响,保障化疗顺利实施,守护肿瘤患者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刘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