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及附属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临床常见类型包括唇红缘癌、舌体癌(尤其舌尖2/3区域高发)、颊黏膜癌(咬合线区域为好发部位)、牙龈癌(下牙龈发病率高于上牙龈)及口底癌等。放射治疗作为口腔癌综合治疗体系的核心手段之一,通过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或钴-60释放的γ射线,精准作用于肿瘤靶区,利用放射线的电离辐射效应破坏癌细胞的DNA双螺旋结构,阻止其增殖分裂并诱导凋亡。由于口腔组织对放射线敏感,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可能累及周围正常组织,因此放疗全程(通常6-8周)及治疗后3-6个月恢复期内,患者需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以平衡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1. 遵循医嘱:放疗期间需严格执行"三定原则"——定时到达治疗中心(建议提前15分钟到岗,完成体表标记核对)、定量接受放射线照射(剂量误差需控制在±5%以内)、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通常每2周复查CT或MRI)。主管医生会依据肿瘤TNM分期、病理类型(如鳞状细胞癌需较高剂量)及患者体能状态(ECOG评分)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常规分割放疗(每日1次,每次2Gy)或大分割放疗(每日2次,间隔≥6小时),患者切勿因暂时不适擅自中断治疗(中断超过3天可能导致肿瘤再增殖)。
2. 饮食调整:放疗第2周起易出现口腔黏膜炎(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伪膜形成),味觉 buds 受损可导致味觉减退(尤以咸、苦味感知障碍明显),吞咽肌群放射性水肿会引发吞咽疼痛(VAS评分可达4-6分)。建议采用"三高一软"饮食策略:高蛋白(鸡蛋羹、豆腐脑、乳清蛋白粉)、高维生素(猕猴桃、西兰花泥、胡萝卜汁)、高热量(蜂蜜、藕粉、营养补充剂)及软烂质地(避免粗纤维蔬菜如芹菜、硬质食物如坚果)。进食温度控制在35-40℃,可使用婴儿辅食研磨器处理固体食物,必要时通过鼻饲管或胃造瘘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每日热量需求约35-40kcal/kg)。
3. 口腔卫生:建立"三餐三漱三刷"口腔护理制度:早餐后、午餐后、睡前使用含氯己定(0.12%)或碳酸氢钠(5%)溶液含漱(每次含漱30秒,保持头后仰使溶液充分接触咽喉部),使用儿童软毛牙刷(刷头直径≤2cm)配合含氟牙膏(含氟量≥1000ppm)轻柔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避免横向用力)。放疗期间禁用牙线(防止黏膜出血),可使用电动冲牙器(水压调至最低档)清洁牙间隙,出现口腔溃疡时局部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每日3次,餐前30分钟使用),并发真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含漱。
4. 保持水分:唾液腺受照射后唾液分泌量可减少60%-80%,导致口腔干燥症(xerostomia)。患者需建立"主动饮水计划":晨起空腹饮用300ml温水,日间每小时饮用100-150ml(总量≥2500ml/日),可含服无糖润喉糖刺激唾液分泌。避免饮用咖啡因饮料(咖啡、浓茶会加重脱水)及酒精饮品(破坏口腔黏膜屏障),夜间床头放置保温水杯,出现吞咽困难时可将水分次少量缓慢咽下(每次5-10ml),必要时使用人工唾液喷雾(含羧甲基纤维素钠成分)每2小时喷洒1次。
5. 皮肤护理:放疗区域皮肤(面颈部为主要靶区)会经历红斑期(第2周)、色素沉着期(第4周)、干性脱皮期(第6周)甚至湿性脱皮期(剂量>50Gy时)的变化。护理要点包括:使用无香型保湿霜(如维生素E乳膏)每日涂抹3次(放疗后2小时进行),穿着纯棉开襟衣物(领口直径≥15cm),外出时佩戴宽檐帽(帽檐≥7cm)+SPF50+物理防晒霜(提前30分钟涂抹)。禁止使用含金属成分的护肤品(如氧化锌软膏),避免冷热刺激(不使用热水袋/冰袋),出现脱皮时不可手撕痂皮,可涂抹康复新液促进愈合。
6. 管理副作用:放疗常见全身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放疗第3周白细胞开始下降,正常值下限为3.5×10⁹/L)、放射性疲劳(表现为持续性乏力,NRS评分≥7分时需干预)及消化道反应(轻度恶心发生率约30%)。应对措施包括:每周监测血常规(当白细胞<2.0×10⁹/L时需暂停放疗),每日保证8-10小时睡眠(午休30分钟为宜),采用"3-3-3"运动原则(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分)。口干症状可使用毛果芸香碱片(5mg/次,每日3次),味觉障碍者可适当增加调味品(如柠檬汁、低钠酱油),但需避免过咸食物(每日盐摄入≤5g)。
7. 定期复查:放疗结束后需建立"阶梯式复查体系":第1年每3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颈部超声+肿瘤标志物(SCC-Ag)检测,第2年每6个月增加一次MRI检查(评估软组织情况),第3-5年每年进行一次PET-CT全身评估(灵敏度达92%)。复查重点包括:原发灶有无复发(如溃疡超过2周不愈合需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触诊硬度>3cm且固定者提示异常)及远处转移(肺、骨为常见部位)。建议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每次复查数据(如肿瘤大小变化、血常规指标),便于纵向对比。
8. 心理支持:癌症诊断及放疗副作用常引发"心理三联征"——焦虑(对治疗未知的恐惧)、抑郁(因形象改变产生自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约18%)。建议采用"三维支持模式":医疗层面(每月参加肿瘤多学科门诊MDT讨论)、家庭层面(家属需掌握积极倾听技巧,避免说"别担心"等无效安慰)、社会层面(加入中国抗癌协会口腔癌康复会,参与同伴支持小组)。当出现持续失眠(>2周)、食欲丧失或自杀念头时,及时寻求心理科会诊,必要时短期使用舍曲林(50mg/日)等抗抑郁药物。
总之,口腔癌放疗是融合现代放射物理学(剂量精准递送)、放射生物学(4R原则:修复、再氧合、再分布、再增殖)与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患者需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包括放疗医师、护士、营养师、口腔医师),协同家属建立"治疗-康复-随访"全程管理模式,通过规范执行口腔护理、营养支持、皮肤保护等自我照护措施,将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发生率控制在15%以内,最终实现肿瘤局部控制率(2年LC率)提升至70%以上,中位生存期延长至5年以上的治疗目标。
(牛锐 濮阳油田总医院 放疗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