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药食同源大解析:这些食物既能解馋又能调理身体

2025-08-26 15: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 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理念,它深刻揭示了食物与药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渐发现某些食物不仅能充饥,还能缓解病痛,由此开启了对 “药食同源” 的认知之旅。《黄帝内经太素》中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精准地阐述了药食同源的本质。这一理念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仍在我们的饮食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药食同源的食物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健康功效。比如,食物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多糖类成分能够调节免疫、降低血糖。正是这些成分,让许多食物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还能对身体进行调理。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解析几种常见的药食同源食物。

温润滋补的红枣
红枣,被誉为 “天然维生素丸”,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中医认为,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无论是体质虚弱、脾胃虚寒的人群,还是因气血不足导致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的人,都适合食用红枣。现代研究发现,红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环磷酸腺苷(cAMP)等成分。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免疫力,帮助人体抵御疾病;cAMP 则可以调节细胞代谢,促进造血功能,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红枣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的就是直接食用,口感香甜软糯;也可以将红枣与桂圆、枸杞一起煮成甜汤,既能暖身驱寒,又能滋补气血;还能在煮粥时加入几颗红枣,让粥品更加营养美味。不过,红枣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食用量。

清热祛湿的薏米
薏米,又名薏苡仁,在祛湿界堪称 “明星” 食材。中医认为,薏米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尤其适合湿气较重,出现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等症状的人群。现代研究表明,薏米中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薏米可以用来煮粥,搭配红豆制成经典的红豆薏米粥,祛湿效果更佳;也能磨成粉,冲泡饮用;还能与排骨一起煲汤,在祛湿的同时补充营养。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性凉,孕妇和体质虚寒者不宜大量食用。

安神助眠的桂圆
桂圆,又称龙眼,是一种香甜可口的水果,同时也是一味良药。中医认为,桂圆性温、味甘,归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桂圆中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能补充大脑营养,增强记忆力,对改善失眠有一定帮助。

桂圆的食用方式丰富多样。新鲜桂圆可以直接食用,口感清甜多汁;晒干后的桂圆干则更适合用来煲汤、泡茶,如桂圆红枣茶、桂圆莲子汤等,都是滋补养生的佳品。但桂圆性温,过量食用容易上火,阴虚火旺者应适量食用。

健脾养胃的山药
山药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食同源食物,深受人们喜爱。中医认为,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含有黏蛋白、淀粉酶、皂苷、氨基酸等成分。黏蛋白能防止黏膜损伤,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淀粉酶则有助于消化,增强脾胃功能。

山药的烹饪方法丰富,可蒸、煮、炒、炖。清蒸山药保留了其原汁原味,口感软糯香甜;山药炒木耳则清爽可口,营养均衡;用山药煲汤,如山药排骨汤,汤鲜味美,滋补效果显著。

解表散寒的生姜
生姜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功效。在受凉感冒时,喝一碗热腾腾的生姜红糖水,能帮助身体发汗,缓解感冒症状;晕车、恶心呕吐时,嚼一片生姜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有益处。

生姜在烹饪中用途广泛,无论是炒菜、煲汤还是炖肉,加入适量生姜都能去腥增香。但生姜性温,阴虚内热、实热体质者不宜多吃。

“药食同源” 的食物还有很多,如百合润肺止咳、枸杞滋补肝肾、黑芝麻补肝肾益精血等。这些食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调理身体的天然良药。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药食同源食物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它们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选择、搭配这些食物,让它们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胡军艳 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潢川县妇幼保健院)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