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背排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能,尤其适用于儿科患者,包括幼儿和青少年。正确的操作不仅能有效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拍背排痰时的力度与节奏的科学把控方法:
幼儿阶段(特别是不能配合的小宝宝)
体位选择:可以将宝宝面朝下放在大人的大腿上,让宝宝的头部稍微低垂;也可采取竖抱位,使下颌倚靠在操作者的肩膀处。这样有助于痰液向大气道流动,便于排出。
手法要点:操作者五指并拢呈空心掌状,腕关节自然放松,利用腕力进行有节奏的叩击。叩击幅度为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厘米,顺序是自下而上、由外向内,避开脊柱及肾区。叩击时需用薄毛巾或其他保护物覆盖以保护皮肤。
力度控制:要非常轻柔,以不引起孩子不适为宜。因为幼儿身体娇嫩,骨骼和内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过度用力可能造成损伤。通常以听到空响音为有效标准,且感受到有一定的振动传递到肺部即可。
节奏把握:每分钟120 - 180次左右,每次叩击持续1 - 3分钟。这种快速而有节奏的叩击能够产生适当的振动,帮助松动痰液。
注意事项:由于幼儿无法自主配合咳嗽动作,在拍背后可适当刺激其气管,如用食指和中指按摩气管,引导其咳嗽,促进痰液咳出。同时,最好选择在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进行,避免进食时拍打引起呕吐。
年龄稍大的儿童(能部分配合的孩子)
体位选择:可选择坐位或侧卧位。坐位时,让孩子趴在椅子上身体前倾;侧卧位时,孩子背向操作者侧卧,操作完一侧后翻身再进行对侧叩击。
手法要点:同样采用空心掌,手指弯曲五指并拢,手背隆起,使手掌小鱼际肌紧贴孩子背部皮肤。拍背顺序也是从下到上、从外向内,避开脊柱两侧2厘米以内的区域及肾脏投影区。
力度调整:相较于幼儿,可以适当增加一点力度,但仍需注意以孩子能耐受为度。通过观察孩子的反应来判断力度是否合适,如果孩子出现哭闹、抗拒等情况,应减小力度。
节奏配合:保持每分钟120 - 180次的节奏,均匀地叩击背部。鼓励孩子在叩击过程中深呼吸并进行有效的咳嗽,以提高排痰效果。可以指导孩子双手叉腰,协助其更好地发力咳嗽。
互动引导: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配合能力,可以在操作前向孩子解释目的和过程,让其尽量放松身体,配合治疗。例如,告诉孩子“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帮你把喉咙里的不舒服赶出来”,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青少年时期
体位选择:多采用坐位或站立位,方便操作且利于痰液排出。若身体较为虚弱,也可选择侧卧位。
手法运用:继续使用空心掌进行叩击,此时因青少年身体状况相对较好,叩击力度可以比儿童时期稍大一些,但仍要避免造成疼痛。着重于痰液较多的部位,可通过肺部叩诊及听诊来确定重点区域。
节奏与时间:维持之前的节奏范围,每分钟120 - 180次,每个部位的叩击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至3分钟左右。在叩击过程中,要不断询问孩子的感受,确保舒适度。
自主参与: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如自己调整呼吸、尝试用力咳嗽等。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排痰的效率。
效果评估:在拍背前后可以通过听诊呼吸音和湿啰音的变化来评估排痰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业技巧与禁忌提示
耦合剂使用能提升效果:在拍背部位涂抹少量医用耦合剂(或婴儿油),可减少皮肤摩擦,增强振动传导。冬季可先将双手搓热至38℃左右再操作,避免冷刺激引发支气管痉挛。
以下情况严禁拍背:肺大泡、近期肋骨骨折、咯血活动期、皮下气肿、严重心律失常等。胸部手术后患者需咨询主刀医生,确认切口愈合情况后再决定拍背时机和力度。
总之,拍背排痰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来合理调整力度和节奏,同时关注孩子的反应和感受,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进行拍背排痰时,如果遇到复杂情况或不确定如何操作,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冯宝玉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