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长牙慢、出牙晚?可能是缺钙在作怪

2025-08-20 16: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出牙是一个重要的发育阶段。家长们常常满心期待地看着宝宝一点点长出可爱的小牙齿,然而,有些宝宝却出现长牙慢、出牙晚的情况,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其中,缺钙是一个较为常见且需要重视的因素。

一、宝宝正常出牙规律

一般来说,宝宝的第一颗乳牙大多在6个月左右萌出,通常下中切牙会先亮相,接着上中切牙也会陆续长出。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余的乳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依次萌出,到2岁半至3岁左右,20颗乳牙基本能全部长齐。不过,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都存在个体差异,出牙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宝宝可能在4个月时就开始出牙,而有的宝宝则要等到10个月甚至更晚,只要在1岁之前长出第一颗牙齿,通常都属于正常范围。但如果宝宝超过1岁仍未出牙,或者出牙顺序明显紊乱,就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了。

二、缺钙导致的出牙异常

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对于宝宝牙齿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牙齿的发育过程中,牙胚的形成、牙本质和牙釉质的沉积等环节都离不开钙的支持。如果宝宝体内钙摄入不足或者吸收不良,就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钙缺乏会导致牙胚发育迟缓,使得牙齿萌出的时间推迟,出现出牙晚的情况。而且,缺钙还可能影响牙齿的质量,导致牙齿发育不良,如牙釉质钙化不全,使牙齿表面不光滑、易磨损,增加患龋齿的风险。

二、可能导致宝宝缺钙的原因

1.钙摄入不足

对于小宝宝来说,母乳或配方奶是他们获取钙的主要来源。如果母乳喂养的妈妈自身钙摄入不足,或者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每日奶量不够,就容易导致宝宝从食物中摄取的钙量不足。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如果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没有摄入足够的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鱼虾、绿叶蔬菜等,也会造成钙摄入不足。

2.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帮助钙沉积到骨骼和牙齿中。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即使摄入足够的钙,也无法被身体有效吸收和利用。宝宝获取维生素D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二是通过食物摄取,如富含维生素D的鱼肝油、蛋黄等。但如果宝宝户外活动少,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不足,或者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有限,就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钙的吸收。

3.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缺钙。例如,胃肠道疾病会影响宝宝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使钙的吸收减少;肾脏疾病可能导致钙从尿液中大量排出,造成钙流失。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也会影响钙的代谢,导致宝宝缺钙。

三、预防和改善宝宝缺钙的方法

1.保证充足的钙摄入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要保证充足的奶量。0-6个月的宝宝,每天应摄入750-1000毫升的母乳或配方奶;6-12个月的宝宝,每天奶量应保持在600-800毫升,并逐渐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如米粉、蛋黄、豆腐等;1-3岁的宝宝,每天奶量不少于500毫升,同时要鼓励宝宝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奶酪、虾皮、海带等。

2.补充维生素D

从宝宝出生后数天开始,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一般建议每天补充400-800国际单位,以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宝宝的皮肤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每天带宝宝到户外活动1-2小时,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的眼睛,做好防晒措施。

3.定期体检

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体检,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出牙情况等。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评估宝宝是否缺钙,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如果发现宝宝有缺钙的症状或体征,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钙、骨密度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补钙治疗。

宝宝长牙慢、出牙晚可能是缺钙在作怪,但家长也不必过于惊慌。了解宝宝正常出牙规律,关注宝宝缺钙的其他表现,找出可能导致宝宝缺钙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措施,就能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

(孙晓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