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腹泻后,如何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

2025-04-12 09: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宝宝腹泻是儿科常见问题,频繁排便、病原体侵袭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表现为黏液便、血便、持续腹痛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肠道黏膜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和营养吸收场所,修复受损黏膜对宝宝恢复健康非常重要。

一、饮食调整:营养支持是修复的基础

1.优先选择易消化、低刺激食物

腹泻后肠道黏膜处于脆弱状态,需避免高脂、高糖、高纤维及辛辣食物。可逐步引入以下食物:

主食类:小米粥、大米粥、软面条等淀粉类食物,既能提供能量,又不会加重肠道负担。

蛋白质类:蒸蛋羹、嫩豆腐、鱼肉泥等优质蛋白,易于吸收且富含必需氨基酸,促进黏膜修复。

蔬菜类:胡萝卜泥、南瓜泥、菠菜泥等,富含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维持黏膜完整性。

水果类:熟苹果泥、香蕉泥等,含果胶和钾元素,可吸附肠道毒素并补充电解质。

2.补充关键营养素

锌:锌是肠道黏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必需元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腹泻后每日补充锌元素,可缩短病程并降低复发风险。可通过食物(如瘦肉、肝泥)或遵医嘱使用补锌制剂。

维生素A:维生素A缺乏会削弱黏膜屏障功能。可通过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动物肝脏等补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A补充剂。

益生菌与益生元: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生长;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则为益生菌提供“食物”,促进其定植。可选择含这两种成分的配方奶粉或辅食添加剂。

3.避免禁忌食物

乳制品:腹泻后1-2周内,部分宝宝可能出现暂时性乳糖不耐受,导致腹胀、腹泻加重。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添加乳糖酶。

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全麦面包等,可能刺激肠道蠕动,延缓黏膜修复。

高糖食物:果汁、甜饮料等含大量果糖,可能引发渗透性腹泻,需稀释后少量饮用或避免。

二、药物干预:针对性治疗与黏膜保护

1.黏膜保护剂

通过吸附肠道内病原体和毒素,形成保护膜覆盖黏膜表面,减少刺激。需按说明书或医嘱调整剂量,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2.抗感染药物(仅限细菌感染)

若腹泻由细菌(如志贺菌、沙门氏菌)引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否则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黏膜损伤。

3.抗分泌药物

对于分泌性腹泻(如轮状病毒引起的水样便),可使用消旋卡多曲等药物,通过抑制肠道水分过度分泌,减轻腹泻症状,为黏膜修复争取时间。

三、护理细节:减少二次伤害

1.预防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腹泻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需根据宝宝年龄和脱水程度补充液体:

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按说明书冲调后少量多次饮用。

中重度脱水:如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可能需静脉补液。

2.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频繁排便易导致臀部皮肤红肿、破溃(尿布疹),增加感染风险。护理要点包括:

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用力擦拭。

轻拍吸干水分后,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形成保护层。

尽量暴露臀部于空气中,或使用透气性好的尿布/纸尿裤。

3.避免过度喂养

腹泻后肠道功能需逐步恢复,过度喂养可能加重负担。建议采用“少量多餐”原则,根据宝宝食欲和耐受情况调整食量。

四、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需按疫苗接种计划按时完成接种。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家长和宝宝均需在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减少病原体传播。

餐具消毒:宝宝餐具需单独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避免接触患者:腹泻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

五、特殊情况处理:何时需就医?

若宝宝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诊:

持续高热(体温≥39℃)或精神萎靡、嗜睡。

频繁呕吐无法进食,或尿量明显减少(6小时无尿)。

便中带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腹部膨隆、触痛明显,可能提示肠梗阻或肠套叠。

宝宝肠道黏膜修复需要时间与耐心,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通过科学饮食、合理用药、精细护理及预防措施,多数宝宝可在1-2周内恢复健康。若护理过程中遇到疑问或宝宝症状加重,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避免延误治疗。

(孙晓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